
1909年
10月16日 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赵家坝村。原名范希天。
1921年
在田家乡和附近松柏乡读小学,幼年时的家庭是没落地主,主要靠母亲郭玉瑞以个人手工劳动收入供他读书。
1923年
小学毕业后,考入内江县立中学。
1926年
转学到县省立第六中学学习。
1927年
年初 转入吴玉章所办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学习。
3月31日 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后前往当年革命中心武汉市。
7月 加入贺龙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20军学生营,开赴南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随部队进入汕头,患重病几乎死去。然后又在国民党部队中当看护兵,经广东、福建、江西、安徽一带到达皖北。
1928年
下半年 考入国民党南京中央党务学校(1930年起改称中央政治学校)乡村行政系学习。按照校规,入校即加入国民党。此后开始学习多种政治理论,其中包括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的社会民主主义,晏阳初、梁漱溟等的乡村教育思想,同“五四”时期著名教授罗家伦关系较好。
1931年
12月 因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不抵抗政策不满,自动离开中央政治学校,并脱离国民党。
1932年
年初 到北平,一度过着艰苦的半工半读生活。
9月 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33年
1月 参加辽、吉、黑、热抗日义勇军后援会赴热河劳军,回北平后,又发起组织北京大学学生长城抗战慰问团,赴长城各口劳军。并发起组织“北大一九三六年研究会”。
下半年 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大公报》写稿。
1934年
6月下旬~9月上旬 专程从北平南下到南昌,研究江西中央苏区的各种宣传材料。
12月4日 开始用“长江”笔名写作。在《北平晨报》第九版发表通讯《北大军训风潮》。
1935年
年初 成为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5月 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从天津出发到成都。7月赴西北采访,历时十个月,行程数干公里,足迹遍于川、陕、青、甘、宁等地区,陆续在《大公报》上发表旅行通讯,把采访中了解到的红军北上的情况也都写进了通讯,还有几篇专门报道红军情况的通讯,如《陕北共魁——刘志丹的生平》等,备受全国读者关注,记者长江因此名闻遐迩。
1936年
8月 化装去西蒙居延海一带,了解日本西侵情况。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在全国公开发行。
10月 绥远抗战爆发后,赴红格尔图、百灵庙采访。开始写作《塞上行》系列通讯。
1937年
2月2日 历经周折,绕道甘肃, “闯”进西安,随后见到中共要员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采访到“西安事变”真相和红军长征部分情况。
2月9日 到达延安,成为第一位进入陕北共产党地区采访的国内新闻记者。当天夜晚,同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他居住的窑洞作“竟夜之谈”。相信自己由此明白了国家的前途问题。
2月15日 在上海《大公报》发表通讯《动荡中之西北大局》,披露了“西安事变”真相,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4月 赴四川报道水灾,写长篇通讯《川灾勘察记》。
7月7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奔赴河北、察哈尔、山西采访,写了许多战地通讯。其中包括《卢沟桥畔》、《血泪平津》、《吊大同》等。
11月8日 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与恽逸群、羊枣(杨潮)等同业发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
1938年
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主持召开成立大会和全国代表大会,任学会的领导机构理事会的常务理事。
4月初 与其他报社记者陆诒等奔赴徐州前线,采访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后突围回武汉;编辑通讯集《徐州突围》,由生活书店出版。
10月 由于《大公报》负责人提出必须拥护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要求,遂宣布脱离《大公报》。此前一个月,曾写作政论《抗战中的党派问题》,反对国民党推行“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张,由于《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拒绝刊登,同报社负责人产生尖锐对立。文章后来由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登出。
10月20日 在长沙与胡愈之、刘尊棋、邵宗汉等新闻界同业一起发起并成立“国际新闻社”,因战争形势紧张,不久就迁往广西桂林。
1939年
1月 写作《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经“青记”扩大常务理事会通过,作为当时全会的工作方针。
5月 由周恩来介绍,经延安中共中央批准,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
年初 在日军入侵广西南部昆仑关与我军激战后,率桂林文化新闻工作团赴前线慰问。
12月lO日 在重庆与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之女沈谱结婚。不久就去桂林召开“国新社”年会,发表《“国新”两年》报告。
1941年
1月 “皖南事变”后,因得知国民党密令特务杌关逮捕,遂离开桂林飞往香港。
4月 参与创办中共在香港的党报——《华商报》,担任副总经理。
9月1日 《新华日报》发表长江的文章《纪念记者节的三大任务》。
9月~12月 在《华商报》发表连载文章《祖国十年》,继续主张民主团结和坚持抗战。
12月8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经澳门重返桂林。
1942年
1月初 按党组织指示,秘密经日本占领下的武汉到达上海。
7月 进入苏北新四军地区,先到苏中。
8月下旬 前往华中局和重建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苏北阜宁县境。
9月 撰写《苏北根据地观感》三篇,经党中央主席毛泽东亲自审阅,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刊出两篇。
10月 在苏北阜宁县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创办中共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报》和新华通讯社华中分社,任两单位领导。
1945年
9月下旬 在江苏淮阴创办《新华日报》华中版并任社长。
1946年
2月 创办中国共产党第一所新闻学校——华中新闻专科学校,任校长。
5月 去南京任中共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兼任新华社南京分社社长。
11月16日 国共谈判破裂,随中共代表团撤回延安。任《解放日报》和新华通讯社副总编辑。
1947年
3月 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随中共中央机关撤出延安,转战陕北,中央纵队第四大队大队长,及时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传达党中央的声音。
1948年
4月 率领四大队随中共中央到达河北平山县。
12月 从西柏坡到达良乡,参加准备接管北平和平解放后的国民党各军政机构的临时团队。
1949年
1月31日 北平和平解放,奉命接管国民党在北平各新闻机构,并立即创办《人民日报》北平版,组建新华社北平分社。
5月下旬 赴上海,任上海市军管会文委会副主任,兼任《解放日报》社长、总编辑。
10月19日 任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副署长。
1950年
1月 任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社长。
1952年
4月 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秘书长,从此离开新闻工作岗位。
1954年
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
1956年
任国家科委副主任。
1958年
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1959年
7月 在上海华东医院住院,写作纪念韬奋同志逝世15周年的文章《为真理而奋斗》和《忘我的人》,提出记者要为真理而奋斗,要说真话,反对奴才思想。
1961年
写作《记者工作随想》,总结解放前后自己新闻工作的感想,主张记者要有抱负,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为理想奋斗,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极左势力视为“异己分子”,惨遭迫害,被长期关押。
1969年
1月 在被关押中写作“交代材料”,比较详细地回顾了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以及投身新闻事业的历史情况,真实反映了自己的思想成长和发展过程。这份“交代材料”在1989年以《我的自述》为题目,编入《范长江新闻文集》。
1970年
10月23日 在河南确山全国科协“五七”干校被迫害致死。
1975年
8月 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了没有悼词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骨灰从老山人民公墓迁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1978年
12月27日 范长江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正式举行,胡耀邦同志代表中央致了悼词,正式宣布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1990年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决议,设立“范长江新闻奖”,激励中青年新闻工作者努力成为“范长江这样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