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有国营西兰公路以前,商业汽车之行驶路线,大半随大车路略加修改而成。而大车路之十九部分,皆为左宗棠征新疆时,所辟大道。西兰间道路所经地区,有几个重大的特点:第一,石料缺乏。西兰路全长七百余公里,计一千余华里,惟六盘山附近,有石斟可采,其余皆为黄土与沙碛地。第二,西安与兰州相差千余公尺之高度,其间完全为一黄土质倾斜地面,这块地面上,大小土淘,随地皆有。此种土沟,在夏秋雨季,往往山洪暴发,立成巨川。而冬春千季,则每每随处可以过车马,而不须桥渡之劳。故在此种地区修筑公路,有其特殊的状况:第一,在高原上或沟地(或曰川地)中行车,根本不必如何修理,即可行驶,而所谓修路,亦仅略划路线,即可竣事,上原与下原之坡路,虽须开修盘道,但开凿土坡,颇为容易(惟平凉以西之六盘山盘道,不在此限)。第二,因黄土松软,路面易坏,而且山洪时发,路基亦常受影响。第三,碎石面之敷设,太感困难,故通畅平达之公路,非有大规模之工程,暂难实现。第四,坚固的桥梁涵洞之工程,需要甚切。因整个路面之碎石化,暂天可能,而横越大沟之桥梁,与通过小沟之涵洞,则不能不求其坚固。盖在雨季中,无坚固之桥梁涵洞,汽车通行困难。即在千季中,如桥梁涵洞不备,上沟下沟之间,所费时间、油量,皆不经济。
西兰公路通行如此地区,其所遭遇之环境,远比其他公路为特殊,以仅百余万之经费,自不能期望全部碎石路之出现。但是一般舆论啧有烦言者,在西兰路以一百余万之巨款,所做出之成绩,实在太难令人满意,因为西兰路上最大工程,以泾川县汭道六盘岭盘道和华家岭山道为主要,其余仅为平地上整齐黄土道路,与上下土原之凿土坡工程,并非重大工作。华家岭为三百余里之长土岭,岭上开路,工程不小,但是此岭大道原为国民军时代所开,并西六盘山凿石所成之盘道,中外皆认为巨石,但完全为华洋义赈会作成,并非西兰公路之力。泾川县之油河桥,工程亦大,但其三分之二,亦已为华洋义赈会所筑成,西兰公路仅补筑其未完成之三分之一的部分。尤其予人以口实之处,即在西兰公路所续筑河桥汭之三分之一,完工通车不及一月,即为水所冲倒,而华洋义赈会所修筑之三分之二部分,迄今已数年之久,尚屹然未丝毫动摇!
即就土赂工程而言,公路所占用民地,自与备省公路相同为无代价之征收,然而对于沿路修路之民工,却非劳动服务性质,而有相当之工资。按之实际,此由弊病,尤为人所传道。……
一般桥梁,由木板架成者多,涵洞又既小且少,决难以当山洪之冲刷,故随修随塌者,在所常有。西兰路五月一日通车以后,正是雨季,新路之路面与桥梁可行者少,故十九仍走旧路。近来冬令地冻,始改走新路,然而新路因未曾用碾压紧,路面凸凹不平,车行其上,忽高忽低,宛如乘风破浪之势。
……
司机之待遇既薄,不能令其安心工作,而各站对于司机之管理又差。备站长之对于机械明嘹者不多,司机每以机械上之假理由,以要逼站长。……
总之,西兰公路之现状,颇难令人满意。从旅客声中,流出两种口号,对路曰稀烂公路,对车曰气车。盖谓路既不好,而凡坐车者无不生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