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清与格桑泽仁友善,颇具有相当近代知识,人亦精强有作为。他曾组织一藏民文化促进会于拉卜楞,并创办一藏民子弟学校,惟规模不大,成效无多。盖藏民多黄教,黄教在事实上使藏族大多数之男子尽作喇嘛,喇嘛不结婚,不事生产,终日念佛,只知消费,故藏族之经济,无由发达,人口尤只有减少,绝尤增加之可能。经济上、人口上,黄教给予藏族之前途,以致命的阻碍。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朝,努力奖励黄教,并不是一番好意,乃是促进西藏民族之衰落,以免边陲多所顾虑耳。
藏族女多于男,故男子有供不应求之势。拉卜楞为藏回汉二族杂集之地。汉回人在此经商者,多为单身男子,而从拉卜楞四乡来拉卜楞市交易者,以女子为最多,因此事实上形成一种极随便之男女关系。因与汉回人经常接触之结果,藏人女子亦渐习于修饰,如洗脸洗澡,施用脂粉等事。藏女对所喜悦之男子,能毫无顾忌地与之交往,家庭社会均不以为怪。不过,此间尚未形成固定之娼妓制度。黄正清曾下令禁止藏女之绝对自由的性行为,而因事实所至,功令终无效果。此亦为黄教之流弊,从根本上更正,始能望藏族之男女关系,走人正轨。
记者二十八日离开拉卜楞,顺大夏河谷地东北行,行一百四十里,出土门关始得开旷地,二十九日更行六十里至河州。河州是中国西北回教圣地,中国西北回教中主要的宗教,军事和政治人物,以出于河洲者为多。城池并不特大,且在平原地上,亦不险峻。然而河州之名气,却震动西北各族人之耳鼓。回人听到洞州,非常的高兴。这是他们的老家。是他们财产的集中地,是人口的集中地,是各种运动的策源地。河州虽然是甘肃的地面,因为宗教和种族关系,却由青海军队布防。河州人除对甘肃负担各种捐税之外,又要负担青海的各种需求。城内汉人较多,城外儿尽回人。十七年国民军与回军在河州作战的痕迹,至今还可以清楚的看见。
三十日记者在河州休息了一天,三十一日又首途走兰州一,打算终结这一段的旅行。
河州所出产的水果蔬菜,记者在成都平原上所见比之优良。价格也非常便宜。以南方社会的工作收入消费,必能使你不胜其舒服。
河州到兰州有两条路,一条是东路,一条是北路。北路乃顺大夏河至永靖,连过两次黄河,达到兰州。东路则须过大夏河和洮河,并须越牛行山、陈家山和尖山子三座大山。北路较远而平,东路较近而有山。记者闻东路住宿较便,所以走的东路。以东路来说,河兰间的距离仅二百里,因为站口关系,分为三站。第一站走四十里,宿牛行山上的锁南坝,第二站宿洮河渡口东面的墁坪。第三天就可以到兰州。
河州东北行十里过大夏河,有桥,过河后,即上黄土质的牛行山,再行三十里至锁南坝。这个牛行山一直到洮河西岸为止,计长九十里,只是山上路甚平坦,走起还不甚困难。
河州的鸦片实行公卖,每条街有几家明挂招牌的“营业处”,旁边往往配上“清水香烟,货真价实,小本生意,欠账免言。”这几句坦白的附语。在乡村里,也是如此。据记者调查,所谓“清水香烟”,多半是汉人作顾主。汉人善吸鸦片,不能不算特有的本事。
在牛行山上向四面了望,山峦起伏,景象万千,因而引起了记者对于所谓“山脉”,起了问题。普通多认“山”有“脉”,山是从一定的地方发源,也和水一样,向一定方向进展。这种说法,其实不大合理。第一层,我们要问,山是怎么成功的?山是否有一个地方发源,和水一样向四方流出?水势就下,山势也就卜么?一般都说亚洲山脉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分为若干支,向东西南北伸出,我不懂山的“源”是怎样“发”法。是液体向四方流出,遇冷然后凝结成功的么?这当然不是的。记者看牛行山及其南北的高地,见此原为一片黄土层的大平原,经若干年风雨的冲刷,被冲洗的部分,一年比一年低下而成为谷,成为溪,余剩下来的,就成所谓“山”。我们看在各河发源的地方,地势是高的,然而地面却大致平平。越到下游,山往往越高,峰往往越奇。这却不是山长高了而是谷被水冲深了。故反映到山势峻拔。这是水冲成的山。第二种,完全由地层之突变,如地壳之断层作用,好好一片平地,忽然一面坠了下去,剩下的一面遂成了山。火山爆烈,也可以成山。总之,山者不过各种形式之高地而已。山并无脉,俗说某某山脉者,其每段地质构造,地质年代往往都相差很大,自无从谓是“一脉相连”,事实上所谓山脉,不过若干高地彼此巧遇相连,结成一线之分水岭。遂姑以之为“脉”耳。
九月一日午后过洮河渡口,渡口为回民所主持。对汉官恭维毕至,随到随开船,对回民同胞亦关照周切,取价廉而过渡快。独对于汉民留拦拖延,敲索重价。汉民过此者,非候两三小时不能过,而且每人带牲口过江,须出渡资四五角之多。记者所过全国渡口已不在少数,未见有如此之不合理者。
过江二十里宿墁坪。此地全为汉人住户,惟汉人嗜鸦片者过半。精神萎靡,中毒已深,此种恶果,不知将遗中国前途以如伺重大的创伤!负责播毒者,是否曾计算自己应负罪咎之重大。
此间妇女缠足,小不及三寸,走路必沿壁行。可怜,又可恼。
河州境内,道路平坦,牛行山上路亦开凿宽大,洮河以东,路全借山涧自然之形势,毫无修理工夫可言。二日连过陈家山与尖山子,即见黄河在北。河南北两岸,平畴沃野,绿林村落,精神为之大振。快马加鞭,兴高采烈,盖五十日之长途旅行,三千余里之跋涉,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