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的民族  聚合的信仰  智慧的国度  无解的恩怨
--以色列、约旦旅行收获
唐妮

  • 约旦安曼山城堡遗址
  • 约旦杰拉什古城遗址
  • 以色列海法巴哈伊空中花园

以色列对我们来说,陌生而神奇。不论是从宗教历史的、民族文化的,还是它奇迹般发展的角度探讨,以色列都是我们必须要去亲眼看一看的地方。

2016年4月7~17日,我们随团到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旅行。除去来回路程,仅有八天时间,所见有限。但是有机会在这块神秘的弹丸之地,亲临圣经中的历史遗迹,参观体现犹太民族精神的世界遗产、目睹以色列人在沙漠盐碱地上创造的奇迹,感受古代熏香之路上的艰辛,对我们了解古老的犹太民族和以色列生存的历史很有帮助。

以色列、约旦与巴勒斯坦,唇齿相依,同饮一河水,历史上都是巴勒斯坦的土地,人民同属闪族。全长360公里的约旦河,从叙利亚向南流经以色列,在约旦境内注入死海。但是各方因水资源和领土的争夺,一直处于敌对状态,直至1994年双方签署和约。三个“兄弟”国家贫瘠的土地和资源、丰富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文化,残酷的争斗现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在约旦瓦迪拉姆月亮谷骑骆驼
  • 在死海上漂浮

八天的时间,我们参观了九个被联合国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遗址:其中以色列六个(包括耶路撒冷):因完好保存罗马早期军事防御体系和体现犹太人“宁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精神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马萨达要塞、因见证巴哈伊教朝圣传统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海法和巴哈伊圣地的空中花园、因融合东西方文化并生动再现中世纪耶路撒冷十字军王国城市规划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阿卡古城、因以全新文化理念创造现代运动白色建筑群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拉维夫城、由约旦申请但目前由以色列管理的世界文化遗产--三教圣地耶路撒冷老城及城中的耶稣受难苦路、圣殿山旁的哭墙、耶稣复活升天的橄榄山;约旦三个:因融合了阿拉伯、古罗马、拜占庭文化并建造于壮观沙石山谷中大型宫殿而被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佩特拉古城、因曾经是阿拉伯羚羊和贝都因人家园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瓦迪拉姆月亮谷和因完好保存世界上最大规模之一的古罗马城市遗迹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杰拉什古城遗址。

此外,我们还在以色列参观了耶稣和圣母玛利亚的故乡--拿撒勒、以色列四大圣城之一的萨法德(采法特)小镇、圣湖加利利湖边上的“塔布加五饼二鱼堂”、耶稣曾留下登山宝训的“八福堂”、沙漠中一片绿洲的以色列基布兹集体农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和巴勒斯坦的耶利哥古城;在约旦参观了安曼城堡山上的大型罗马宫殿遗址和约旦考古博物馆。在以色列与约旦之间的死海盐湖上漂浮读报、在曾经是行踪不定的阿拉伯羚羊和贝都因人家园的沙漠中越野车驰骋和骑乘骆驼,感受游牧民族和古代骆驼商队的艰辛与自然奇观、在红海小镇阿卡巴欣赏红海夕阳下坐在海边遥望红海对岸国家的身着黑袍的妇女的美景。历史、宗教、人文和自然景观,内容十分丰富。

一、古代文明世界的奇迹与古代商贸的繁荣

  • 在杰拉什遗址与也门旅游者合影
  • 杰拉什古城柱廊遗址
  • 杰拉什古城剧院遗址

此行中,我们在以色列参观的阿卡古城、约旦的佩特拉古城、杰拉什古城和瓦迪拉姆月亮谷保护区,都因其壮观独特的景观及体现出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吸引世界旅游者的亮点。这些古城的发展与繁荣,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他们在古丝绸之路与熏香之路上商贸发展息息相关。

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在从阿拉伯南部到地中海地区,因乳香和没香贸易而繁荣形成的熏香之路,见证了在沙漠地区建造和发展的城堡、商栈、和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而我们参观的这些景点,展现了古代贸易的艰辛与古城的辉煌历史。

始建于希腊统治时期的杰拉什古城是约旦保存最完好的古罗马城市。曾在6500多年前就是人类居住点的杰拉什,因其是安曼、大马士革和佩特拉等主要贸易中心的贸易通道,在罗马帝国统治期间,达到其黄金发展时期。

  • 约旦杰拉什古城遗址
  • 约旦杰拉什古城遗址
  • 约旦佩特拉古城中的宝库

在杰拉什古城遗址,我们看到廊柱排列的宽阔铺石街道、耸立于山顶的神殿、富丽堂皇的罗马剧场、宽敞的公共广场和市场、奢华的罗马浴池和喷泉,整个古城体现出的罗马都市建筑规划的风格与规模与我们在意大利很多大城市看到的非常相似。难怪人们将杰拉什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相提并论,称其为“中东的庞贝”。尽管是希腊罗马式的建筑外观,杰拉什遗址的建筑完美的融合了希腊罗马文化与东方阿拉伯的风格与宗教信仰。公元129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曾到访杰拉什。哈德良拱门正是为此而修建。然而,公元614年,波斯人入侵后,一些建筑遭到破坏。公元747年的一场大地震又将杰拉什的大部分建筑摧毁。

隐蔽于约旦南部沙漠的高山峡谷中的佩特拉古城,处于东至伊拉克、波斯湾,西至埃及、地中海沿岸的加沙,南至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北至大马士革等古代商业重镇的交通中心,是西亚地区重要的香料贸易中心。因其微红色调的岩石遗迹,称为“玫瑰古城”。

公元前4世纪,由北部蒙古人和西阿拉伯人构成的纳巴提人在这里居住,建立了纳巴提王国。他们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在陡峭的岩壁上和关隘险口修筑岩石城堡,雕凿出独特浩瀚的城市,并修建了鬼斧神工的水坝与水道工程和宏伟的建筑。

  • 佩特拉古城城门遗址
  • 约旦佩特拉古城里的水道
  • 约旦佩特拉古城遗址骑骆驼的游客

公元前150年,希腊化的影响在佩特拉显现,与此同时,纳巴提与叙利亚贸易不断扩大。列队成行的骆驼商队载着从也门采购的乳香、从印度采购的香料和从中国采购的丝绸,通过佩特拉古城狭窄的蛇道,往来于地中海城市和中西亚各国。公元1世纪前后,佩特拉的商贸体系已非常发达,同时其民主政治和司法体系已有雏形。公元106年,佩特拉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罗马人在原来纳巴提人建造的公共设施建筑上予以扩建改造,例如将剧院的座位增加至7000个,由此可见佩特拉的发展规模和生活水平。公元1世纪前后,佩特拉达到其最繁荣时期。公元363年,一次严重的地震摧毁了佩特拉的大部分建筑,此后,由于海上贸易的兴起,佩特拉再未恢复到原来辉煌的程度。我们沿着山岩石路漫步穿过巨大岩石裂口的蛇道,行走1.25公里后,看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宝库。数以千计的用岩石雕凿成的坟墓、神殿建筑和巨大浮雕展示了古代阿拉伯文明的瑰宝精华。

位于安曼的南部的瓦迪拉姆是约旦境内面积最广、景观最美的沙漠风景,高达1750多米的沙漠岩石群和有4000多年历史的岩石壁画构成瓦迪拉姆独特的景观与旅行价值。

  • 约旦佩特拉古城蛇道
  • 佩特拉古城中骑毛驴的小孩
  • 在沙漠风沙中骑骆驼行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劳伦斯帮助侯赛因王子反抗奥斯曼人的阿拉伯起义,总部就设在瓦迪拉姆。因此,《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史诗电影大部分场景都摄于瓦迪拉姆。瓦迪拉姆也是纳巴提人在佩特拉古城之外的居住点之一。由于瓦迪拉姆离佩特拉较近,来往于熏香之路的骆驼商队,常在瓦迪拉姆扎住,补充食物与水。

我们乘越野车在沙漠中驰骋,面遮纱巾在沙漠中行走,在碧蓝的天空下和深黄色的砂岩群山中,感受大自然之邝美。为了满足赵建平的骑驼愿望,感受古代骆驼商队在沙漠山谷中行走的艰辛,我忍着腰痛,在骨瘦如柴的骆驼峰背上,颠簸穿行在砂岩群山之中,既享受,又痛苦。没有折腰,也算值得。

  • 阿卡古城地下大厅
  • 以色列阿卡古城遗址

以色列阿卡古城在公元前285年,曾在托勒密统治时期,因所建的阿卡港口而兴旺,并逐渐成为进入以色列的国际港口城市,是地中海东岸通向西亚内陆重要的商业口岸。

在13世纪十字军占领后,阿卡古城成为十字军东征时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和最后据点。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城堡、商栈、清真寺和土耳其浴室是18至19世纪土耳其人占领时,在十字军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修建的。地下城堡的规模之大令人震撼。城堡内的医院和设施曾用于医治来自耶路撒冷的伤病员。地下城堡内的宝藏室内,收藏了数千年间年间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从罗马人到十字军、从土耳其人到英国人使用过的珍贵文物。

今天这些曾经在数千年前辉煌的古城,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衰落,然而其在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因商贸而发展的城市建筑,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一页和宝贵遗产。

二、被驱赶和流散的生活构成犹太人独特的历史

  • 耶路撒冷三教圣地
  • 耶路撒冷金顶清真寺
  • 耶路撒冷哭墙前

犹太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以色列却是一个现代历史很短的国家。犹太民族有近4000多年的历史,饱含了古代纵横交错的文明与宗教历史的犹太民族,在不断被流散和迫害的过程中,交融了广泛而错综复杂的宗教内涵,在与不同文化碰撞和交往中执着的保持了其鲜明的特点。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有大约2000年,犹太人是生活在没有家园的流散生活之中。我们参观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个景观都内涵丰富、耐人回味。

  • 耶稣升天行走苦路的第五站
  • 耶路撒冷苦路途中
  • 耶路撒冷哭墙前

在带有三教圣地神圣光环的耶路撒冷,我们登上橄榄山,俯瞰圣城全景。建筑在被摧毁的第一圣殿和第二圣殿所在地之上的金顶清真寺,耀眼夺目。正是在这座清真寺的下面,沉积了数千年的历史遗迹和不同宗教的恩怨。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圣殿周围大面积的依山而建、埋葬无数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贡献者的墓地。(埋在这里,以期“末日”来临时就近升天)

在圣殿山仅有一平方公里的老城内,我们沿着耶稣带着沉重的十字架走向升天的十四个站点的苦路行走,听导游讲述耶稣在升天之前遭受苦难的经历和传说。在耶稣下葬、复活和升天的圣墓大教堂,我们被在耶稣圣像前等待、哭喊和疯狂的拥挤信徒所震撼。

  • 万国教堂
  • 万国教堂内
  • 七烛台前

在16个国家教徒捐款建筑的万国教堂外,听导游讲述耶稣如何被犹大出卖和被罗马人抓捕。在四周是12米高墙、分为犹太区、基督区、穆斯林区和亚美尼亚区的老城区内,我们从大卫城堡漫步进入狭窄街巷的亚美尼亚和犹太区,感受曾经相互残杀、如今暂时和平相处的人们生活氛围。在老城第二圣殿护墙仅存遗址、犹太教昔日最神圣的圣殿--哭墙,我们在墙内塞满纸条的高20米的墙壁前,观看朝圣者的哭诉祈祷,并从内心希望世界永远的和平。

耶路撒冷,承载了数千年犹太人的寄托与希望、见证了三大宗教的发展与争夺、记录了世界文明进程中列强的统治、残杀、和建设的血腥历史。岁月叠加的哭墙,寄托着犹太人的希望。从耶路撒冷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了解了犹太人独特文化形成的原因和以色列民族的希望所在。

1、从两河流域到“应许之地”。

  • 圣墓前等待的人群
  • 以色列阿卡古城遗址

犹太民族形成于地中海东南之滨的西亚地区,是被誉为“人类文明摇篮”的两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在其北部广阔的冲积平原,也是人类文明最早出现的地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是两河流域从史前时期转向历史时期的开端。犹太民族则是在两河文明出现的1500年之后进入历史的。公元前1800年左右,当犹太民族的始祖--亚伯拉罕带着家人与财产,离开两河流域,来到被视为“应许之地(Promised Land)”的古迦南地(即现在的以色列)时,独特的犹太民族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

古迦南地是连接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的纽带,是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交汇之地,也是古代印度洋到地中海最重要的商路。因此,它见证了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列强之间的争夺与统治,同时也孕育了犹太文化的发展。犹太人在埃及统治时期被奴役了400年。在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4-前1237年)统治时期,为摆脱奴役,获得自由,摩西带领犹太人逃离埃及,开始了返回迦南地的行动。《出埃及记》正是对这一行动过程的详细描写。摩西在返回应许之地途中,在西奈半岛的荒山中游荡了近四十年,形成了以一神思想及十诫为基础的犹太宗教体系。

2、从“第一圣殿”的建立到“第二圣殿”的毁灭

  • 俯瞰金顶清真寺与哭墙

犹太人于公元前13世纪重新进入迦南地,标志着犹太民族进入历史的新阶段。犹太人在大卫王(公元前1013年~前973年)时代,完成了对异族的征战,建立了以耶路撒冷(意为和平之地)为首都的统一王国。大卫王成为犹太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耶路撒冷也从此成为犹太人心中永恒的都城。

大卫王之子所罗门在位(公元前973年~前933年)期间是犹太人的和平时期。公元前956年,所罗门根据大卫王遗愿,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犹太教的圣殿,作为犹太人的祭祀中心。正是由于圣殿的存在,耶路撒冷圣城的地位从此确立。《圣经》对耶路撒冷的直接提及达600多次,从圣殿的建成到圣殿的毁灭是犹太历史上的“第一圣殿时期”。

  • 耶路撒冷大卫城堡

随着所罗门王的去世(公元前933年)犹太人内部的不和使统一王国难以为继而一分为二,形成北方以撒玛利亚定都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以耶路撒冷为都的“犹大王国”。在此后的200多年时间里,以色列王国先后遭受到埃及人、亚兰人和亚述人的进攻,并最终于公元前722年,被在近东地区崛起的亚述帝国消灭并流放。公元前7世纪末,巴比伦王国称霸。公元前586年,犹大王国被灭,耶路撒冷圣殿被巴比伦彻底摧毁。犹太人第二次被掳往异国做奴隶,成为“巴比伦之囚”。其独立的历史随着“第一圣殿时期”的结束而终结。

公元前538年,在西亚崛起的波斯帝国征服了巴比伦帝国。波斯王普鲁士大帝宽容善待过着屈辱生活的犹太人,不仅容许犹太人重返家园,而且同意他们重建圣殿。公元前516年,返回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用了20年的时间,建成了“第二圣殿”,从而开始了犹太历史上的第二圣殿时期。

  • 三教朝圣地--亚伯拉罕墓
  • 耶路撒冷犹太街区

在第二圣殿时期的最初200年的时间里,犹太人凭借着波斯人的宽容生存。公元前331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和对近东地区的占领,打破了犹太人家园的暂时平静。犹太人的家园及近东其他地区成为希腊帝国的领土。之后,希腊帝国分为三部分,相互争夺对该地区的控制权。其中的塞琉古王朝不仅敌视犹太教,而且疯狂掠夺耶路撒冷圣殿,烧毁经卷。忍无可忍的犹太人于公元前168年举行了“马喀比起义”.并收复了遭希腊异教亵渎的圣殿,建立了半独立性质的哈斯蒙尼王朝。

公元前63年,罗马将军庞培占领了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家园从此成为罗马行省的一部分。在罗马统治时期,成功获得王位的犹太希律王(公元前37年~前4年)大规模的修复圣殿山上的圣殿(所谓的第三神殿),不断扩建耶路撒冷都城,修建希腊罗马式的公共建筑,包括保存至今的大卫城塔。西墙也是希律王维修圣殿时建造的墙体一部分。希律时期,希律王朝纵容罗马人对犹太教的亵渎和对犹太人的暴虐,引发了反抗罗马人的“第一次犹太战争”。公元70年,罗马军队攻破耶路撒冷,放火烧毁了犹太人的第二圣殿。近千名犹太将士及家属从耶路撒冷退守死海西岸的马萨达要塞。坚守三年,最后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集体自杀,壮烈牺牲。起义失败后,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被俘或被流散出自己的家园。公元132年,犹太人发动了反抗罗马统治的“第二次犹太战争”,但于135年被彻底镇压。在两次战争中,数百万犹太人被屠杀,上千座犹太村镇被摧毁。幸存的犹太人第三次被迫逃离故土,流散世界,犹太历史进入了长达1800年的“大流散时期”(公元135年~1948年)

3、从被迫逃离家园到世界性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 与以色列孩子们合影
  • 与以色列士兵合影

在1800年的时间里,犹太人继续不断的重复着被驱赶的经历,流散范围从西亚地区扩大至整个地中海地区,从南欧延伸至中欧,再到北欧和东欧、从近东到远东、从东半球到西半球、从北半球到南半球,直至遍布全世界。

在实现重建家园和以色列国家的漫长道路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流散的过程中,寻找着生存的方式和精神的寄托。在不断的被利用、被排斥和被迫害的遭遇中,犹太人以坚定的信仰,争取生存的权利。

  • 耶路撒冷苦路街道居住的孩子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消亡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皇帝(公元306年~337年)于公元313年接受衍生于犹太教的基督教作为国教。基督教会将第二圣殿被毁和犹太人丧失在以色列执政主权视为耶稣预言的实现。在查士丁尼皇帝统治时期(公元527~565年),拜占庭当局加剧了对犹太人的宗教迫害,包括禁止犹太人学习“口传律法”。公元632年,阿拉伯部落控制了中东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哈里发制度,扩大了衍生于犹太教的伊斯兰教信仰范围。公元711年, 穆斯林军队又将西班牙纳入伊斯兰世界的版图之中。犹太人在穆斯林统治的国家、尤其是在西班牙受到信任、宽容和善待,经历了犹太历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9~10世纪,西欧的统治者为发展经济贸易,也曾鼓励犹太人的移民。11世纪,西欧城市的发展加快了犹太社区的壮大。自十字军东征开始,特别是13世纪以后,西班牙等西欧国家成为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后,基督徒与犹太人的关系恶化。犹太人被排挤出国际贸易领域和行业协会,欧洲各国的君主也开始驱逐犹太人。1391年,西班牙爆发了大规模的对犹太人的迫害,大批犹太人为保全性命而皈依基督教。数十万的犹太人被驱逐出西班牙和葡萄牙。西欧犹太人自16世纪以来开始被迫生活在与主流社会隔离的状态中。

14~15世纪,被西班牙和葡萄牙驱逐出的犹太人,大部分来到北非和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国家,并建立大规模的犹太社区。在德国遭到迫害和被驱逐的很多犹太人则选择向东迁徙,移民到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波兰。16世纪,在波兰的犹太社群成为犹太学术研究中心。然而,从17世纪起,哥萨克人和乌克兰人掀起反抗波兰领主的斗争,数以百计的犹太社区被摧毁,18世纪后期,波兰遭到三次欧洲列强的瓜分,列强之一的沙皇俄国占领了波兰大片的领土,生活在波兰的很多犹太人从此成为俄国的侨民。19世纪,俄国犹太人成为世界最大的犹太人群体。但俄国政府限制犹太人活动和居住的范围,并规定犹太需缴纳双倍的税。19世纪后期,由于俄国政府对犹太人的迫害,数百万的犹太人集体迁徙。与此同时,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逐渐兴起,1897年,第一届世界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瑞士召开。从此,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受公共法律保护的家园成为犹太人的统一纲领,犹太复国主义从一个分散的、地区性运动,发展成为一个有纲领、有组织和有统一领导的世界性运动。

三、战争、移民与和平构成了解以色列现代历史的主线。

1、从世界大战中被残杀驱赶到返回家园与阿拉伯国家的无解恩怨

  • 耶利哥试探山

在耶路撒冷,我们参观了纪念二战期间600万犹太人(包括150万犹太儿童)被屠杀纪念馆。馆内大量犹太人被屠杀和迫害的照片、影像和文字真实再现了二次大战中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介绍了希特勒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逐渐将犹太人驱逐出欧洲国家的事实,让我们了解了其中的原因。参观后的强烈感受是,这段历史不能被忘记,更不能被重复。反人类是最大罪行,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愿望。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统治着巴勒斯坦的奥斯曼站在了列强德国与奥匈帝国一边。残留的犹太人被作为“敌国侨民”大批被从巴勒斯坦赶出。1918年一战结束后,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尽管犹太人不断返回巴勒斯坦,但是在巴勒斯坦居住人口仍主要以阿拉伯人为主。阿拉伯人坚信这块土地仅属于他们,而犹太人却想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排他性的国家。阿拉伯人不断地用暴力阻止犹太人建设家园的计划。持续增加的犹太移民与购买土地的增加,集聚了阿拉伯人的愤怒。两个民族间的流血事件不断发生。20世纪30年代欧洲反犹主义的加剧,更多的犹太人从欧洲,尤其是从波兰返回巴勒斯坦。犹太人移民在给巴勒斯坦带来资金和经济繁荣的同时,阿拉伯人的不满和暴力抗争也越演越烈。1939年希特勒入侵波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600多万犹太人被杀害,数万犹太人移民至巴勒斯坦。战后,英国在无法有效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情况下,将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交回联合国。

  • 试探山前

由于对二战期间600万被纳粹屠杀的欧洲犹太人命运心存歉意,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通过181号决议,将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分给阿拉伯人和犹太人、136万人口的阿拉伯人得到4300平方公里,60多万的犹太人得到了5700平方公里。1948年5月,犹太民族在被逐出家园近两千年后,在其祖先牧羊立国的故乡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家园。成立犹太人的国家--以色列,从此结束了犹太人被驱赶和被流散的无家园时代。

然而,这一对于犹太人的胜利,却是对阿拉伯人的沉重打击。联合国的决议,播下了日后以阿恩怨和冲突的种子。就在以色列国家诞生的第二天,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联合对以色列宣战,巴勒斯坦地区从此陷入不断的战争之中,武装冲突持续至今、无解的恩怨日益加深。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交恶关系成为世界事务中的棘手问题。以色列也一直未能摆脱战争和不安全感的阴霾。

因与巴勒斯坦人的不解恩怨,现在以色列占领的土地分为ABC三个区。A区为巴勒斯坦人自己管理,包括伯利恒、加沙和耶利哥等;B区为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共同管理,C区则为以色列人独立管理。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进入到巴勒斯坦人管理的地区--耶利哥。在耶利哥城外的魔鬼试探山,曾因耶稣在此祈祷、守斋和隐修四十昼夜而被写入圣经。耶利哥破旧的房屋、脏乱的街道和衣着简单的人们令人难过。我们每个人都在耶利哥的商店里买了纪念品,以表同情和支持。我俩买了两双货真价实的本地产骆驼皮凉鞋。

2、从频繁的战争到争取和平之路

  • 拿撒勒天使报喜堂

在特拉维夫的拉宾广场,我们在拉宾被射杀的墓碑前,听导游介绍了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如何被反对和平的右翼分子射杀的经过与背景。

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的几十年中,以色列一直在与周边国家边境领土的争夺问题上、资源的争夺(尤其是水资源)问题上和移民问题上发生冲突与战争,不断争取和平的努力,常常受到内外不同势力的阻碍。以下几次大的战争值得回顾。

  • 天使报喜堂内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诞生之日,包括埃及、叙利亚、约旦等国的阿拉伯国家入侵了划给以色列的原巴勒斯坦地区,双方激烈交火,直至1949年7月,随着以色列与叙利亚停战协议的签订,第一次阿以战争结束。以色列以高昂的代价,控制了原巴勒斯坦89%的土地,远大于1947年联合国决议划分给它的领域。

1950年至1966年期间,是以色列国家的巩固期。在此期间,阿拉伯居民减少,而以色列移民大量增加。以色列土地上少数的阿拉伯人与新移民的以色列人的矛盾和裂痕不断加大。同时,因土地的主权问题之争,以色列与叙利亚的边境局势依旧紧张。

  • 八福堂

1967爆发的六日战争,是叙以边境长期紧张关系积蓄的结果,同时也是对水资源的争夺和叙利亚支持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渗透的结果。在这六天的战争里,以色列不顾来自联合国的反对呼声,不仅打击了叙利亚人,而且占领了西奈沙漠、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包括西墙在内的耶路撒冷老城,被以色列人称作朱迪亚和撒玛利亚的西岸。六日战争成为以色列和中东历史上的转折点。以色列在苏伊士运河东岸的军事部署,导致以埃关系继续恶化,同时也加速了苏联对埃及的军事支援。对已有40万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加沙地带的占领,更使这一地区的暴乱和恐怖活动增加。

1973年10月6日是犹太传统中最神圣的赎罪日。埃及部队在这一天沿着苏伊士运河,对以色列进行了猛烈地轰炸和攻击。叙利亚也同时发起了空袭。以色列予以反击,并成功地渡过了苏伊士运河,但是代价很高,战争虽然在联合国决议下于10月22日停止,以色列却陷入了全面的危机。

  • 五饼二鱼堂内

1977年埃以关系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对有争议土地的问题而使和平进程缓慢,不断陷入僵局。1979年,在美国的干预下,埃以签署和平条约。

1982年,为削弱在黎巴嫩的巴解组织和在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其结果,虽然叙利亚军队撤出了贝鲁特,但以色列军队的信心遭受打击。

  • 五饼二鱼堂外

1983年至1991年期间,以色列与被占领区的巴勒斯坦冲突加剧。 1990年初,联合国对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后,伊拉克向以色列城市发射了导弹,以激怒以色列来拆散美国领导的联盟。也正是伊拉克的侵略行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和平谈判成为突破的可能,从而使以色列迈向和平的进程。1991年的马德里和平会议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突破的开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和平成为以色列发展的主导,而最大的突破是在拉宾担任以色列总理期间。1993年,他在与叙利亚的谈判中,就撤出戈兰高地做出重大让步;与巴勒斯坦谈判,撤出加沙军队,让巴勒斯坦人实施自治;与约旦就安全、水资源、难民、边界和领土问题签订了共同日程和《华盛顿宣言》,宣布终止交战状态。两个月之后,以色列和约旦全面建立外交关系。然而,以色列的右翼分子强烈反对将土地还给阿拉伯人。1995年11月,在特拉维夫的一次集会上,拉宾总理被枪杀。从那时至今,以色列与被占领土上的各种暴力冲突和恐怖袭击一直不断发生。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无解恩怨与矛盾,也一直被美英等国所利用。

我们从旅行的开始,就可以感受到以色列人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在首都机场的以色列航班柜台,每一个人都要先接受专人的盘问。盘问通过后,才能去办理正常的行李托运手续。在入住以色列的酒店时,也需要进行严格的行李与人身安检程序。在从以色列出境到约旦河从约旦返回以色列的边境检查时,以色列的安检程序都要复杂和严格得多。这与其独特的历史和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不无联系。此外,如果在出入以色列边境时,游客的护照被盖上以色列的边检章,之后到很多穆斯林国家啊会被拒绝入境。

四、坚定的信仰与聚合的文化构成犹太人自强的特点

今天犹太人仍然分散在世界各地,犹太民族的流散已成为难以改变的现象。全世界1600多万犹太人中,居住在以色列居住的仅为600多万人,美国500多万人,阿拉伯国家200多万人。然而,他们从未放弃心中神圣的家园和犹太宗教的信仰。

1、坚定的信仰与聚合的文化传承

  • 萨法德小镇
  • 萨法德小镇的当地人

犹太会堂对犹太民族意义巨大。在以色列,我们看到了很多大小不同规模的犹太会堂,特拉维夫的大会堂犹如博物馆一般。我们也感受到了犹太人是如何严格遵守教规,在节日里行使上帝赋予他们的权利。在安息日(Sabbath)参观以色列四大圣城之一--犹太教神秘主义哲学教派的发源地--的萨法德小镇,尽管是旅行社的一个错误安排(因为犹太人也不愿意在安息日被打扰),但却让我们体验到犹太人在安息日的“安静”。仅有两万多人的萨法德小镇,是犹太教极端宗教信徒世代居住的地方。镇上的人主要依靠国家的补贴和旅游收入生活。根据“摩西十戒”中的第四戒规定,安息日这天犹太人不能工作,不能进食,只能与家人一起休息和交流。我们进入小镇后,商店、饭店和一切机构全部关闭,甚至连公共厕所都锁着门;街道上没有一辆汽车,也没有游客。只见个别穿着正式犹太正装(黑衣黑帽加披肩)的人赶去会堂参加安息日的祷告活动。在这一天,他们也不能被照相。我们在空旷清净的大街上漫步,感受犹太人对圣日的守护。

  • 险要的马萨达要塞

参观犹太人的圣地之一--马萨达要塞,也让我们了解了犹太人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信仰坚持的信念。位于死海谷底与约旦沙漠交界处东侧的马萨达要塞,在公元前37年~公元4年间,曾经是罗马统治者建造的大型罗马式宫殿。公元66~70年,第二圣殿的耶路撒冷被罗马人摧毁、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起义失败后。被罗马人追铺得犹太人逃至马萨达。马萨达成为起义的最后据点。公元72年,罗马人围困马萨达要塞。犹太人被围困三个月之后,与罗马人进行了残酷的战争。公元73年4月15日,当最后只剩下900多犹太人时,他们选择在犹太教逾越节那天集体殉难,但是为了不违背犹太不能自杀的教规,他们选择让10个人杀死了所有的人,最后一人再将其他9人杀死后自杀。他们“宁愿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被称为 “马萨达精神”。至今,马萨达仍是犹太青年成年礼仪和新军事大典的举行之地。在要塞,我们看到当时的犹太人抵抗罗马人攻城的石弹、他们曾经用于储粮的仓库、复杂的储水的系统等等。也正是由于马萨达作为军事要塞,其整个系统完整性在当时任何其他罗马世界的不可比拟性和犹太人在要塞与罗马人进行顽强抵抗的战斗,体现了人类在被压迫中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马萨达要塞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萨法德小镇十字军东征城堡遗址前

上千年犹太人流散的遭遇和永恒的聚合文化是犹太民族历史的鲜明特点。他们不论在什么地方,距离耶路撒冷有多远,都会在聚合的文化下,遵循犹太教统一的规矩,守护自己的信念。犹太人在异国他乡的流散生活中,不断摸索文化聚合的方式。

  • 加利利湖

公元前586年,当第一圣殿被新巴比伦摧毁,失去国家的犹大王与数万名犹太上层人士与学者成为“巴比伦囚虏”后,身居异乡、沦为囚虏的犹太人,期待上帝的救赎,帮助他们摆脱苦难。他们以会堂代替圣殿,以无形言辞的祈祷代替有形物质的献祭。巴比伦犹太人的这一创举,最终成为犹太民族的传统。虽然这段时期仅有半个世纪,但对于犹太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犹太人宗教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犹太人在上千年的流散生活中,在世界很多地方建立了犹太人中心,巴比伦犹太中心是其中重要的中心之一。犹太人在巴比伦中心编篡完成了著名的《巴比伦塔木德》犹太典籍,规范了全世界犹太人的生活,被视为犹太教的第二经典。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很快的建立起自身的商业社区和具有强烈犹太文化的社区。虽然散居,但是他们保持行割礼、受安息日、庆祝犹太人节日和祈祷的形式,坚守自己的信念。在失去民族独立和家园的情况下,他们通过全民式的教育保持着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传统。

作为犹太文化的一部分,节日和人生礼仪是非常重要的有形内容。犹太人有很多的节日,但是他们的节日几乎全部是与犹太民族的历史相关联。如逾越节是回顾整个民族在摩西带领下摆脱奴役和获得解放的过程;七七节是感念犹太民族从上帝手中获得圣书法典;住棚节是追思上帝对犹太民族在旷野游荡的庇护;安息日则是上帝为犹太人规定的谨守圣日。通过这些节日,犹太人感恩上帝,不忘历史,凝聚信仰。

2、坚强意志与创新能力的结合成就了以色列

  • 在以色列基布兹农场看死海

对于面临自然资源缺乏、大部分土地为沙漠而非耕地、无比的地缘政治及安全挑战,犹太民族以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的能力,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使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此次以色列之行,让我们在直观上,加深了印象。

我们乘车在以色列内盖夫大沙漠中行驶了数个小时后,眼前突然出现了一大片绿洲。这是以色列众多的基布兹集体农庄之一。这片绿洲,一面是死海,其他三面则是荒芜的沙漠。然而,置身于葱郁的椰枣林、芳香的花草和成片的绿地的环境中,人们很难将不毛之地的沙漠与花园般的美丽绿洲相连。我们在基布兹社区舒适的餐厅里享用了美味新鲜的自助餐。各种新鲜的蔬菜和肉食都是在基布兹自己生产的。实际上,我们在以色列每天吃到的各种新鲜蔬菜也都是以色列自己生产的。

以色列95%的土地都属于干旱地区,内盖夫沙漠一直延伸至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之间的道路。然而,目前这一地区已被农田和人工种植的森林所覆盖。据报道,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沙漠正在逐渐减少的国家。基布兹集体农庄的尝试为创造这一奇迹做出贡献。它是以色列经济实现飞跃的一次极具标志性的创新,同时也是以色列坚强意志的体现。

  • 基布兹农场
  • 以色列基布兹农场内

高度集体化的基布兹公社最初建于1944年,之后逐渐扩大,从以前主要从事农业逐渐过渡到前沿的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建立在沙漠之中的一个个乌托邦式的社区,他们在国家的帮助下,将北部加利利湖的水通过管道建设来保证水的供应。他们在科学家的帮助下,发明了滴水灌溉技术和废水再循环技术,不仅解决缺水问题,而且植树造林,变沙漠为绿林。他们甚至挖井深达半英里,用水泵打出水灌入池塘,在沙漠中养鱼。凭借滴灌技术,以色列的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农业竟是以色列的三大出口行业之一。(第一是包括医学、军事和民用技术在内的高科技、第二是裸钻石加工业、第三是农业)基布兹的例子仅仅是以色列人在艰难环境中用创新理念寻求发展的故事之一。

以色列的人口数目仅占世界人口的0.25%,然而却获得了世界27%的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等等闪耀历史的天才都出自这为数不多的民族。凭借着独特的犹太文化、高素质的教育、出色的军队引领的创新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以色列成功地打造了世界领先的高科技行业,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的领先者、无人机行业的先驱、医学影像、滴灌等很多技术的鼻祖。在即将返程之日,我们在以色列国际机场的走廊墙面上,看到了很多的人物照片和介绍。他们都是获得诺贝尔奖的以色列人和对以色列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其中不少都是医学上的突破,例如,用于神经外科与脊柱外科手术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纳米技术在抗癌药中的应用、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的胆碱酯酶抑制剂、获得小肠影像的胶囊内镜等等。我们一一阅看并拍照。以色列政府将这些特殊贡献者和他们创新的技术放在机场,让所有来到以色列的人都能了解,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以色列政府对自己国家成就的宣传和对创新者的激励。

五、探讨与思考

以约巴之行中的每一个景观,串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部画卷,令人视野开阔,又令人心情凝重。当我们结束这段丰富而沉重的以约之行,了解了以色列的历史和犹太民族的精神后,我们对以下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1、“上帝选民”的执着信仰是犹太人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 安曼山城堡遗址与当地儿童合影
  • 约旦安曼山上与当地休假警官合影

如前所述,犹太民族在世界上是成功的民族,其聚合的信仰文化所产生的民族韧性无疑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何时何处,贫瘠的自然生态环境,或是敌对的人文生存环境,犹太人散而不亡,都能找到适合其生存并成功的方式。我们分析,这种民族的韧性与其虔诚的宗教信仰有很大关系。犹太人视自己为上帝特选的子民(the Chosen People),与上帝有约定。他们信奉的一神论意味着,要毫无条件、毫不动摇的保持对“他们”的神的信仰。他们执着的相信神对他们许下的要带他们回到“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的承诺。在此过程中,他们重教育、重家庭、重社团、靠智慧,通过各种方式(如文章中所述)维系着他们的信仰,从未放弃他们的努力,而最终被世界所认可。也正是因为这种执着的信仰,他们严格遵守上帝要求他们的“十诫”[注],绝不纵欲,从而保持了犹太民族的身体与生理的健康。与此相比较,吉普赛人也是流散的民族,但是他们缺乏信仰,形不成合力,随性纵欲,因此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2、 封闭排他的犹太教是犹太人不容易被客居社会接受的原因之一

  • 约旦安曼城堡山上的清真寺
  • 约旦阿卡巴红海与夕阳下的妇女

聚合的信念与执着的信仰保持了犹太教的传承,延续了犹太人的传统文化。但同时,犹太教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也使犹太人与其他社会的不溶。犹太教要求,非犹太教人需经过考试才能信仰犹太教。母亲是犹太人,才能被视为犹太人。他们不轻易接受外人,以确保不被外族同化。犹太教与基督教都是一神论。但不同之一是,犹太教认为,上帝是犹太人的神。基督教认为,上帝是所有人的神。从这一点上看,基督教相对开放,它也因此迅速传播,被罗马皇帝认可。当然,基督教对异教的迫害,也十分残酷。犹太人的抱团和封闭,使其难以融入主流社会。

其次, 他们在不断地被驱赶、被迫害过程中,因没有自己的土地和生产资料,而主要靠手工业、靠商业和放贷生存赚钱,在农耕社会易被视为不劳而获,从而被当地社会嫉妒和排斥。二战期间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迫害与残杀达到高潮,就是利用了其他国家对犹太人的排斥,以实现其扩张侵略的野心。

3、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的异同比较

  • 阿卡巴小镇上傍晚的清真寺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是延续至今的两大古文明。犹太文明对西方文明的传承发展做了重大贡献。西方文明如同奥运火炬,围着地中海接力传递,而中华文明则在中间一地五千年根深叶茂。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传承数千年,既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同时也与其没有生存危机感和包容的文化有关。中国西北的沙漠、西南的高原、东部的大海,(仅北部受到草原民族的侵扰),使其几乎与世隔绝。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和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又使其基本没有生存危机。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国从不担心被任何先进的文明所同化,反而将入侵的蛮族同化,甚至将移居到中国开封的犹太人都同化了。在没有安全威胁的情况下,中华文化很包容。而犹太人的生存环境使其危机四伏,没有安全感,其失去家园后被流散的苦难历史又使其具有强烈的危机和竞争意识。同时,为极力传承其宗教信仰而严格遵守犹太宗教戒律,又使其相对的封闭与排他。犹太文明的忧患意识与中华文明的因能自给自足的安全意识形成明显不同。也正是因为危机意识,犹太民族更具创新精神。很多原本是出于保卫国家而进行的技术创新,之后成为国家整体的创新之源。

我想,也正是因为以色列民族执着的信仰、聚合的文化、坚韧的意志、危机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和无穷的智慧,才使得他们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将以色列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和蜜的地方”。

饱含人文历史和宗教内容的以约巴旅行,不仅要看,而且要读,要想,导游的介绍也很重要。遗憾的是,以色列行程中的导游很不给力,否则我们的收获应该更多。尤为令我不爽的是,由于导游与边境海关的沟通不好,我的护照还被海关盖上了以色列的图章,这给我下一站的伊朗之行带来很大麻烦。

2016年8月5日


注释:十诫为:不许拜异教诸神,也不许为自己造偶像;安息日不可劳作;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伪证陷害邻人;不可贪图邻人的财产;不可贪爱邻人的妻子、奴婢、牛驴或其它的东西;要孝敬父母;不可妄呼圣名。--源自:《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

参考书籍:

1、 中国出版集团出版的《以色列史》

2、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耶路撒冷三千年》

3、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犹太文化史》

4、 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创业的国度》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