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从未去过非洲。在我的想象中,非洲总是与荒漠、贫穷、饥饿与疾病相连。然而,今年8月底到9月初的南非、肯尼亚和毛里求斯三国之旅,不仅扭转了我的偏见,而且增加了我对非洲这片土地的好感与兴趣。我知道,非洲大陆的五十几个国家从自然地理环境到生活水平及发展程度差距很大,可我没想到的是,这三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文明程度和当地人们的素质竟然与我们去过的很多发达国家相似,自然生态环境就更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天堂了。
从北京飞行14个小时,我们到达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在两周的时间里,我们先后在南非的开普敦、约翰内斯堡和比勒陀利亚、肯尼亚的内罗毕和毛里求斯停留游览。在南非,我们参观了南非博物馆、好望堡博物馆、奴隶博物馆、人类摇篮博物馆、种族隔离博物馆、先民纪念堂、艺术博物馆、国家军事博物馆、黄金城与库里南钻石矿洞与博物馆,全面了解了南非从人类起源到矿藏开采、从殖民者迁入到殖民统治、从种族隔离到黑人解放的发展历史;乘船在印度洋上观看几百吨重的南极露背脊鲸鱼,欣赏巨大珍稀海洋动物在水上的悠然自得。在肯尼亚,我们乘越野车在漫无边际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公园里,近距离的观看狮子、猎豹、犀牛、大象等珍稀野生动物,饱览数万只非洲角马在从肯尼亚到坦桑尼亚大迁徙过程中的场面,感受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与方式及与自然的和谐。在毛里求斯,我们充分享受印度洋岛国的自然美景与温暖气候,体验在印度洋水下的行走观鱼;乘双体帆船在印度洋上航行,在清澈的海水中浮潜,在印度洋海滩边观看海上的彩虹、在一流设施与服务的酒店里享受各种美食和如诗如画的海滩风景,感受“天堂岛”生活的乐趣。初次非洲之行,享受了自然美景的愉悦,丰富了历史人文知识,收获甚丰、感觉很好,是一次很有价值的旅行。
一、绝美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气候是旅游者的天堂
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20%的非洲,拥有非常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气候。由于地质地理环境的不同,非洲大陆的气候差异很大。西非的热带沙漠、热带草原及热带雨林气候,总体是潮湿闷热;北非以热带沙漠为主,少部分地区为地中海气候,总体是酷热干燥。我们所去的南非与东非则主要是沿海低地与高原山地。东、西、南三面被印度洋和大西洋环抱的南非,有长达2500公里的海岸线,除北部地区多为灌木草丛和干旱沙漠外,东、西、南三面则都是沿海低地和稀树草原,尽管大部分地区属热带草原气候,但是南部沿海的地中海气候,四季宜人,风景与环境绝佳。东非以热带草原性气候为主,具有高原和湖区的海拔高和气温低的特点。由1000多万年前地壳断裂形成的东非裂谷带是世界著名的地理奇观。裂谷地带开阔的原野和众多的湖泊不仅自然景观优美,而且适合人类、植物与动物的生长。
8月份在北半球是炎热的夏天,处于南半球的南非和东非,则是冬季。然而,不论是在南非,还是在东非的肯尼亚和毛里求斯,气温都在摄氏10多度到20多度,毫无冬季寒冷之感。湛蓝的天空、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清爽的海风、给人非常舒适的感觉。尤其是在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常常是一阵风刮来一场雨,接着就是阳光普照,我们还时而能够清晰地看到天上的彩虹。尽管是在冬季,茂密的绿树叶、青青的草地和随处可见的野花,让我们感觉是在北京的夏初。
南非景观最美的地方无疑是开普敦。作为南非的立法首都,开普敦在南非具有重要的位置,也是南非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然而,吸引旅游者的更是开普敦处于印度洋和大西洋交汇的好望角的风光和它的作为“南非诸城之母”的历史。
在开普敦的地标桌山上俯瞰开普敦市的全景,视野开阔。从桌山沿国家公园海事保护区的查普曼公路行驶约四十多分钟,我们来到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好望角。站在好望海边的黑礁石上,近在眼前的印度洋与大西洋一望无际的浩瀚海水与蓝色的天空海天一色,海浪冲击礁石激起一人多高的浪花。到此的游客无人不为之感叹和眷恋。登上200多米高的好望角灯塔山顶,俯视伸向海洋的好望角岬角突出部分,遥望远处的狮子峰和魔鬼峰,如诗如画。回想在500多年前,欧洲航海家探索通向印度和中国的航路,在此遭遇风暴后,意外发现好望角,也从此发现了非洲大陆新世界。并从这里登上了非洲的土地。从曾经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航海供应站,成为西欧殖民者在南部非洲建立的据点和向非洲内陆扩张的基地,好望角见证了历史沧桑,如今人们看到的仍旧是那东面平静、西面浪急的海水、那高高挺立在山顶上的灯塔以及英文和本地文字标明好望角的矮小木牌。但时过境迁,如今的好望角以及由此延伸至港口和市内的开普敦,已经是经济发达、管理有序、处处风景如画的现代化城市和旅游者的天堂了。
乘船到印度洋上去观看南露脊鲸鱼(Southern Right Whale)是我们在开普敦行程中的一个精彩节目。开车沿田园般风光的公路行驶一个多小时,经过Simon’s Town--这个有400多年历史的美丽小城镇,我们到达Hemernose 港口,再乘船行驶一个小时左右,我们就看到了海面上几条重达几十吨、身长十几米的南露脊鲸鱼在船边游来游去。在我们停船的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南露脊鲸离我们船体的距离也就几米远,有两条鲸鱼甚至游到我们的船下。如果他们发脾气或者摇尾巴,轻而易举的就能掀翻我们的船。赵建平为拍鲸鱼照片而专门准备的长镜头,都没能发挥优势,因为离得过近,拍出来的都是特写。四、五条鲸鱼在我们船体的周围,一会儿仰头、一会儿翘尾、一会儿又两条亲昵,黝黑发亮的脊背露在蓝色的水面上,非常可爱和靓丽。我们能够在此行中如此近距离的观看南露脊鲸,真是很幸运。据介绍,由于人们为获取鲸油和鲸须而被大量捕杀南露脊鲸,现今世上只有1万多条了。它们是从南极海域游到赤道以南海域避寒哺乳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游客都能看到,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内和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才能赶上这一景观。
在沿海边沙滩的咖啡厅坐下,一边欣赏着广阔无边、波光粼粼的蓝色海面,海风佛面,阳光暖身,一边喝着美味的非洲咖啡,真是十分的享受。在开普敦港口附近,Waterfront区内繁花似锦,各类商店和餐馆为游客提供了很多的选择。我们在一家名为Ocean's Basket的 海鲜餐厅品尝新鲜美味的海鲜佳肴,物美价廉,很是实惠。
在非洲岛国毛里求斯,我们更是充分享受了岛国天堂的生活。毛里求斯是非洲以东印度洋中的一个火山岛,是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突起岛国,距东非海岸2252公里。整个国家的面积为2040平方公里,仅为北京市面积的八分之一。其热带海洋性气候使得毛里求斯的全年平均温度都在20度以上。冬季的八月,人们的着装都是短衣短裤。
在这个曾于16世纪初被葡萄牙航海家航行发现,16世纪末荷兰殖民者进驻,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殖民地,18世纪又由法国东印度公司占领,成为法国印度洋贸易中心,19世纪成为英国殖民地,20世纪宣布独立的国度里,我们不仅感受到历史上不同殖民统治的影响,而且充分享受了美丽的海岛风光、宜人气候与高素质的服务。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把毛里求斯比作“天堂的原乡”,他说,天堂是仿照毛里求斯这个小岛而打造出来的。在马克吐温年代,毛里求斯就已经是天堂了。我们在毛里求斯短暂的三天时间里,尽享这个海岛的独特的自然风光与舒适的自然环境。
海上的各种项目让我们感受了海岛旅游的乐趣。乘船出海到海中行走观鱼(walk under the sea),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还是很刺激的活动。我们从毛里求斯东部的一个小岛乘小快艇到印度洋中一处较浅的地方停下,船员帮我们在下水的一霎那,将厚重的玻璃氧气罩套在头上,人一下子就沉到了水底。双脚踩到了海底的沙面上,周围被无数条斑马鱼包围着。透过玻璃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水中的鱼和礁石以及为我们摄像的船员。拿一小块面包在手里,立即被鱼群包围。在水中慢慢行走,完全没有不舒适和恐惧感,只感到人与自然和与动物的和谐。虽然只在三米多深的海底行走二十分钟,但是能够在印度洋中潜入海底与鱼同行,也是一种不寻常的经历啊。
乘双体船出海是另外一种经历。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在宽敞舒适的双体帆船上,自在的享受着海上的阳光、海面上的风光和船内的免费饮品与午餐。本来是可以在海上浮潜和游泳的,但是由于风大浪急,我们的船只好在鹿岛上停靠,让游客下船自由活动。岛上树木成林、海滩片片。沿着海滩上漫步,一边是保护完好的茂密树林,一边是清澈的浅绿色海水,无污染无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最和谐的地方。回程的途中,尽管风大浪急,我们的船还是在一片礁石边停下,两名欧洲的游客戴上脚蹼跳入海中。赵建平也套上自带的浮潜用具,游入海中。等他上船时,船上的所有游客都为他鼓掌,说他是“超人”,我想,可能是因为他是下水中年纪最大的一个吧。随着船上播放的音乐,船员们一边为游客服务,一边扭动着舞姿,很是快乐。
在毛里求斯,我们参观了85米深的鹿岛火山口。几百万年前爆发的火山,如今周围已经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在火山口不远的地方,我们参观了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的“七色土”(the colored earth).这是一片在特定的温度、特定的气候和相当的时间后由不同矿物质混合而成的土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深褐色、深黄色、黑色等颜色一目了然。在“七色土”公园里,我们还看到了百年龟。几只诺大的乌龟趴在地上。据说在17世纪时,大量的乌龟就已经存在,是毛里求斯历史的见证。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斯港,我们登上18世纪法国人建造、英国人使用的Adelaide 城堡,俯瞰路易斯堡全景,景观十分开阔。
在毛里求斯的几天,我们从岛的西北到东南,从海边到陆地,从森林到田野,饱览了毛里求斯各种不同的美丽风光。印度洋海滩开阔的海景、公路两旁的大片甘蔗地的田园风光、一排排挺拔高大树木成林的森林地带,还有那沿海滩而建的数十家世界顶级酒店,真是旅游者的天堂啊。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存环境是人类和动物生存的宝地
东南非洲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适合人类和动物生存的良好环境。也正是因为如此,南非因金矿和钻石矿的发现和生产而发展和繁荣,东非因其丰富的能源储备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因其广裘肥沃的草原和丰富的雨水而世代养育了无数的野生珍稀动物,也才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马赛马拉角马大迁徙的壮观场面。
南非是世界黄金大国,其黄金储备占世界的60%。自1886年南非发现黄金后,约翰内斯堡才逐渐发展起来。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郊外,我们参观了建于金矿开采地遗址上的黄金城。虽然黄金城已经是以娱乐为主的主题公园,但是其园中的博物馆也向人们展示了当年黄金开采的艰苦环境和矿工们居住的生活环境。为了解决劳工短缺的问题,东印度公司从亚洲和非洲运来了很多契约工人,其中有很多中国的契约工。据有关统计,1906年至1907年期间,中国工人的数目最高达到5万人。在一张采矿矿工的合影照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面带笑容的中国劳工。相信,尽管环境艰苦,但是他们可能从黄金开采中赚到了足够的钱。
南非也是世界上的钻石生产大国。在约翰内斯堡,我们参观了南非十个钻石矿中最大和历史最长的库里南钻石矿。位于约翰内斯堡西南的库里南钻石矿于1903年开始开采,1905年就开采出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颗重达3106克拉的钻石。据说,这颗钻石于1908年被切割成9颗大钻石和98颗小钻石。9颗中的4颗被送给英国王室,镶在英国王冠之上。我们参观了已经停产的露天矿坑和钻石博物馆。该矿坑有500米深、500米宽、1000米长。如今库里南钻石矿有三个深700多米地下矿。我们进入矿区,看到一些身着工作服、刚刚下班的矿工热情的与我们招手致意。向矿上的导游询问有关矿工生产的安全问题,他说,从未发生过因安全而伤亡的事故。这让我们很吃惊。在采矿生产区外,我们在因开采钻石而发展起来的优美小镇漫步、坐在优雅的餐馆外阳伞下午餐,感受比我们城市还好的矿工生活。最近,库里南钻石矿区又给世界带来新的惊喜。[注1]
在肯尼亚的马赛马拉国家自然保护区观看野生珍稀动物不仅是我们此行、也是我们一生中难忘的场面。
肯尼亚可以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在其拥有的26个国家级野生动物保护区中,马赛马拉堪称为野生动物园的“王中之王“。马赛马拉国家公园总面积为4000平方公里,横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两国。在肯尼亚境内面积为1800平方公里。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野生哺育动物家园里,拥有95种哺育动物和450种鸟类,是动物最集中的栖息地和最多色彩的荒原。
我们乘越野车在两个半天的时间里,饱览了草原上成群的角马和斑马、丛林中的狮子和猎豹,意外的发现了树上的金钱豹、河边的犀牛、水中的河马、高傲的长颈鹿、路边的野牛和时刻保护着小象的母象等野生动物。
与我们以往在其他地方参观的野生动物园不同,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没有铁栏和护防。司机之间用传呼机相互交流着发现野生动物的信息。
在广阔无际的草原上,数以万计的角马在吃草,偶见角马突然成群结队的奔跑,又突然停住,很是壮观。漂亮的斑马加在角马群中点缀着。带着明显花纹的弱小瞪羚羊警惕着吃草,一有动静,马上奔跑。肥大、黄亮毛色的非洲黄羚羊在绿色的草地上非常抢眼。在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狮子、犀牛、大象、野牛与金钱豹这“五大“野生哺乳动物是人们最想看、但又不容易看到的。我们却在两个半天的时间里,不仅全都看到了,而且近距离、长时间领略了这些野生动物各种动作的全景,甚至是私密行为。最为精彩的是狮子。第一天在河边的树丛里看到了三只休闲的母狮,第二天则看到了一只公狮和一只母狮。公狮始终追随者母狮。在一处舒适的草地上,公狮压在母狮的身上数十秒示爱亲昵后,两只狮子张开露着长牙的大嘴朝天吼叫着,然后离开。它们全然不顾及近在周围的人们在越野车上正在为它们拍摄照片。另外精彩的还有猎豹。瘦长精炼的猎豹懒洋洋的躺在树丛边的草地上,一会儿仰躺、一会儿卧躺舔尾、一会儿在地上打滚、一会儿又仰头向四周张望,像是专门为我们摆出各种姿势。偶遇大象的场面也是令人回味。据说在角马很多的时候,大象因为角马身上的苍蝇而躲到山那边去了。在我们对看大象不寄希望的时候,却突然的看到两只大象带着一只小象慢悠悠的向我们走来。当甩着长牙鼻子的母象走到离我们的车只有不到一米远的时候,我们的司机缓缓地向后倒了一下车,怕她掀翻了我们的车。大象没有进攻。她和另外一头像带着小象慢慢的在我们车前走过,真是一幅美丽浪漫的景象。
开车的当地司机说我们很幸运,不仅能看到如此之多的角马,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能看到如此多的珍稀动物。每年8~10月,上百万头角马、成群的瞪羚与斑马都会从坦桑尼亚北部的塞伦盖蒂大草原,迁徙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而尾随着这些食草动物就是狮子、猎豹等食肉动物。在草原上,我们常常会看到狮子吃过的角马骨头,也看到专吃狮子吃剩食物的秃鹫。奔跑极快的猎豹专吃瞪羚羊。在这片动物生长的草原和丛林中,动物之间残酷的弱肉强食食物链一目了然。以前,我常常引用一段非洲谚语来激励公司员工:“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非洲的狮子和瞪羚都会奔跑。因为如果瞪羚羊不奔跑,就会被狮子吃掉;而狮子不奔跑,就会因吃不到瞪羚而被饿死”。看过马赛马拉的野生动物后,才知道,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猎豹与瞪羚、狮子与角马的追逐了。(看来,光看书不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然而,不论是食肉动物,还是食草动物,不管是强还是弱,它们在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已生存了几千年。追随着雨季的到来和青草的生长,他们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之间的大草原上繁衍、生存和迁徙。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的环境适合它们的生长,也因为这里的人们自觉地保护这些珍稀动物,使得野生动物并不惧怕人的靠近。
三、大量的人类化石考古发现,东南非洲是人类的摇篮
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我们参观了人类摇篮博物馆(人类起源中心)和300万年前类人猿居住过的洞穴,在开普敦,我们参观了南非博物馆。这两个博物馆以大量的实物和文字展示了人类的进化和考古发现。以前,我们只知道北京周口店的猿人是人类的祖先。参观了人类摇篮博物馆之后,我们对早期人类的生长、发展和进化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
南非博物馆里大量精彩的岩画反映了几百万年前陆地上人类与动物的生活,大量的海洋动物和陆地动物标本展示了海洋生物和陆地丛林动物的繁多种类及其进化。博物馆还展示了19世纪达尔文的环球航海航线,以及他通过在长达5年的航海探索过程中,在非洲停留,研究动物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他的“生物进化”概念。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影响世界的《物种起源》的著名论著,其中有关生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就是基于他5年航海,尤其是在非洲大陆的研究结果。十二年后,达尔文又出版了《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一书,说明人类是由已经灭绝的古猿演化而来的。博物馆中大量的实物、图片和文字让我们了解了人类的发展从早期猿猴到半人半猿的类人猿、再到智人猿、再到人类及现代人类,经过了至少500万到600万年的进化过程,每一次的进化,都在大脑、下巴、前臂以及行为方式上有所变化。而人类的进化与无数次人类的迁徙有很大关系。每一次大迁徙,都使人类在为生存、为强壮的过程中逐步进化。联想人类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的多次大迁徙,其中的关联度确实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在博物馆还看了一个题为“鱼与人类”的精彩录像。该节目让我们了解了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海洋中的鱼类是如何变成蜥蜴,蜥蜴又是如何变成猴子,猴子又是如何变成人类的。人的身体中功能部分又是如何与演变动物的相似及进化。这个节目让我们很开眼界,很长知识。
人类摇篮博物馆和300万年前洞穴的参观,让我们了解了非洲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的摇篮”。原因之一是,在非洲发现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多在200多万至300多万年以前。1936年,人类学家罗伯特•布鲁姆博士在约翰内斯堡西部著名的斯托克方丹山洞里发现了一位300万年前的原始人的头盖骨(普莱斯夫人)。在当时,她被认为是人类所发现的最接近 “缺失一环”的证据。英国学者于1974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5岁小孩化石骨骼考古确定为360~380万年之间。同年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女性古人类化石骨架--露西被认为是第一个直立行走的人类, 其生活的年代约为320万年前,是目前所知人类的最早祖先。1972年在肯尼亚发现的头骨考古定年为290万年前,后来陆续在坦桑尼亚发现的脑量较重的人类化石,其生活的年代距今约为180万年。在印尼爪哇和北京周口店发现的猿人化石年代则为60万年~70万年前。原因之二是,在南非已发掘的13个洞穴中,所发现的大量人类化石,其集中的程度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原因之三是,考古发现,在这些洞穴中类人猿使用的生产工具先进于其他地方在同期使用的工具;原因之四是,洞穴的形成时间在330万年以前,所发现的类人猿则在200多万年以上。
人类起源博物馆也让我们了解到,人类有两次“走出非洲”的大迁徙活动。第一次是在几十万年到一百多万年前,在格鲁吉亚、印尼爪哇、元谋、周口店、盐田等地都有发现古人类的活动。但据最近的DNA检测发现,[注2]这些地方发现的类人猿与现代人(包括现代中国人)没有基因关系。可能是因气候原因灭绝了。第二次是在两万年以前,迁徙的路线是从东非沿尼罗河谷到达埃及,从埃及一路人向北至欧洲,另一路人则向东至亚洲,再经白令海峡至美洲,从加拿大一路南下远至阿根廷的火地岛。而留在东非的古人类则一直在狩猎、采摘和游牧,走出东非的人类发展了农业和工业,并通过生产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自身在这过程中得到进化。
看过以上两个博物馆后,我们确信,在几百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都是源自非洲。非洲确实可以说是人类的摇篮。但对于为什么东南非洲能够成为人类的摇篮,在我们非洲东南三国行之后,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答案:东南非洲的稀树草原和热带草原气候为早期人类和各种动物提供了长期生存与栖息的良好自然环境。追根溯源,我们的祖先都源于非洲。博物馆墙上有一句醒目的话:我们都源于同一祖先,不同仅在于肤色(the skin deep)。[注3]
四、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曼德拉领导的为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令人敬佩,彩虹之国的道路还很漫长
在南非,我们参观了反映欧洲殖民统治历史的好望堡博物馆、反映南非黑人奴隶形成历史的奴隶博物馆、反映南非种族隔离历史和种族隔离博物馆和反映荷兰布尔农民与南非祖鲁之战的先民纪念堂。我们从小就知道南非黑人的种族隔离及他们为此进行的长期斗争,尤其对曼德拉这位意志坚强、胸怀开阔的政治家充满敬意。这几个博物馆的参观,不仅让我们对南非历史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而且让我们更多了解了种族隔离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曼德拉及非国大党为寻求种族平等所付出的努力。然而,南非的现状也让我们感到,黑人真正意义上的权利争取与自由之路还很漫长。
种族隔离政策的实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与社会多方面的因素。165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开普敦建立船队“补给站”,并逐渐实施殖民扩张。1658年引进了奴隶制。1795年,英国殖民者接管了荷兰人的殖民管辖权,并逐渐废除了奴隶制。1835年荷兰布尔人因不满英国的统治并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逐渐从开普敦向南非内地迁移,即大迁徙(Great Trek)。在大迁徙(实际是土地和牲畜的掠夺)的过程中,与当地祖鲁人发生激烈冲突。1938年,荷兰布尔人与祖鲁人双方进行的一场称为“血河之战”的血腥战争,以布尔人的胜利而告终。荷兰布尔人在南非内地建立了几个自治共和国。1869年和1884年在南非境内分别发现的钻石矿和金矿导致英国垄断矿区、兼并土地。权利与土地之争引发的从1899年到1902年的英布战争,其结果,虽然英国人获得了胜利,使其将南部非洲的殖民地连成一片,控制了非洲的腹地,但是双方签订的协议,完全排除了黑人的权利,明确不给非洲人以选举权,即使将来给与,也要严加限制,以保证白人的绝对优势。1910年南非宣告独立。然而,1912年,以敌视黑人著名的布尔前将军主导起草的《土著土地法》在地域上将拜仁与黑人分离,划分了白人区与黑人区。之后,白人农场主大规模驱赶黑人农户,使布尔人占据了更大面积的土地。20世纪20年代,世界经济衰退也影响到南非,布尔人因在农业上经营的艰辛,大批涌入城市,但是由于经济衰退,难于找到工作,失业率很高。政府为解决白人的失业问题,实施了为白人创造就业机会的政策。但是仍解决不了白人失业问题。1933年,为解决经济衰退问题,南非政府与英国势力组成国家白人联盟。1948年,血河之战100年的纪念使布尔人的国家主义和种族主义达到高潮,种族隔离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为之后的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奠定了基础。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城镇化的加速及大批黑人进城,将黑人在城镇化中的问题提到了白人政治中议题。二战结束后,50年代以后南非政府陆续实施的一系列种族隔离政策,加剧了黑人与白人的对立。从50年代到80年代,曼德拉领导黑人解放运动,争取平等权利,在被囚禁27年后,于1991年出狱,并终于在1994年成为第一个民选的黑人领袖当政。至今,南非民主运动正好20周年。
我们未能有时间去参观曼德拉曾经被囚禁的罗德岛监狱,但是我们在博物馆看的一个录像,真实的再现了50~60年代白人对黑人的残暴和70~80年代黑人所进行的反抗斗争以及世界各国对南非种族主义的抗议。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面反对种族隔离法》,全面禁止向南非投资和贷款,欧洲多国通过各种形式支持黑人反对种族歧视。中国政府也坚决支持南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的正义斗争。国际和国内的压力和形势促使南非政府放弃种族隔离政策。自从1994年曼德拉被民选为第一人黑人总统后,他践行黑人与白人平等的权利,他不希望黑人受到歧视,也不希望白人受到歧视。他赢得了黑人、也得到了白人的尊重。由南非大主教图图提出,又由曼德拉倡导的“彩虹之国”,其目的就是使南非不同人种、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的人能够汇聚成彩、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今天的南非,黑人和白人共掌政权,黑人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然而,我们仍旧看到很多以黑人为主的贫民区,黑人从事的多为服务性工作。此外,黑人与白人的贫富差距仍旧较大,黑人的犯罪率也较高。据朋友们说,在实际权力的运行中,因为黑人本身的素质问题,常常是白人真正决策,黑人的权利更多的是形式。而且,尽管黑人掌权,但是相应的法律体系并未完全改变,因此,拥有权力并不完全意味着能够很有效地行使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曼德拉追求的真正意义上平等权利和多种族的彩虹之国还需要经历漫长的路程。
五、较好的人文素质、较高的文明程度和良好的品质管理为旅游者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此次非洲之行,三个国家人民的良好素质、 酒店的精细化管理和国家整体的文明程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人的整体素质较高。我们接触的当地人并不多,但仅从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司机和船员身上,我们感受到非洲人良好的专业素质。
在肯尼亚和在毛里求斯给我们开车的司机都是在当地出生、从事旅游行业多年的老司机。他们不仅开车技术娴熟,而且在一路上,用英文热情的给我们介绍很多情况,认真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主动地帮助我们看到更多的东西。肯尼亚的司机在马赛马拉国家公园看到野生动物后,立即用传呼机告诉其他车的司机。毛里求斯的印度后裔司机知识丰富,从历史到宗教,从植物到动物,与我们交流的很愉快。他还在行程安排之外,绕道让我们参观了路易斯港的城堡。在南非乘船观鲸鱼、在毛里求斯乘船下水行走时,船上的船员都非常的尽职尽责,毫不懈怠,让游客感到很安全。酒店的服务员也都是彬彬有礼,服务周到。非洲当地人给我们的感觉是,很热情友好,很满足,很尽职,也很开心。
整体文明程度较高。在这三个国家,我们从道路上的交通、商店和博物馆里的秩序、酒店里的管理和洗手间的卫生环境等方面感受非洲国家的文明程度。道路上的车辆虽多,但都以礼相让,较少抢车。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购物人们井然有序;博物馆内参观的学生很多,但很安静,很守纪律。酒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都堪称一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所到之处的卫生间,不论是在大城市,还是在乡村小店,都清洁干净,毫无异味,且有卫生纸配备,也从未遇到收费情况。仅这一点,就比我们国内的卫生条件强很多。
品质管理较好。在东南非洲这三个国家旅行,不论是食品质量还是商品或服务质量都让我们感到超出预期。酒店和餐馆里的蔬菜和水果都非常新鲜美味,食品制作精美可口。南非盛产红葡萄酒,口感非常好。从17世纪中期从南非开普敦种植葡萄园并制作葡萄酒至今,南非葡萄酒虽然占世界的葡萄酒产量仅为3%,但是从行业的标准管理到酿酒的全过程都确保南非葡萄酒的优良品质。朋友介绍说,酒庄老板绝对不会通过掺假毁掉名声,他们甚至不懂得如何作假。我们认为,良好的品质管理是让旅游者放心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论是人的整体素质、还是国家的文明程度、或是品质管理,我们国家在这三个方面都无法与这三个东南非洲国家相比。我们从每一件事和每一个细小方面都能体会到。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居然在很多方面无法与非洲国家比拟,我们觉得很不应该。
首次非洲之旅,虽然只有三个国家,接触的方面很有限,但是,美丽的自然景观、舒适的自然气候、博物馆丰富的历史与人文知识、良好的品质管理与服务质量,让我们感到,非洲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地方,人类的摇篮必将成为旅游者和投资者的圣地和天堂。
在飞机上翻看杂志时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目的地不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看问题的新方式。”(One's destination is never a place but rather a new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非洲之行确实给了我们认识非洲新的视角。我们希望能去更多的地方,用双脚丈量世界的长度与宽度、用双眼欣赏世界的多彩与多姿、用大脑思考世界的发展与变化,用心灵感受人生的意义,用旅行提高生活的质量。
2014年9月17日
[注1]:据英国《每日邮报》9月9日报道,在南非的库里南矿区发现和采掘了一颗重达232.08克的透明白钻,目前估价为1000万英镑,折合近亿元人民币。
[注2]:据2014年8月26日的21世纪经济报道:中科院院士通过研究人体内的线粒体DNA,发现这些线粒体DNA都追溯到了非洲。没有发现任何元谋猿人、北京周口店猿人这样的古人类对现代中国人有贡献。当代的中国人都有一个很近的非洲祖先。北京人、元谋人等古人类的基因没有传递下来,可能因气候原因灭绝了。
[注3]:不久前,我们到我国山西运城旅行发现,从180万年前到尧舜禹华夏文明有文字记载,运城附近几十处遗址显示,古代人类一直在那一带活动,并延续的生存着,因此看来,非洲并非人类的唯一摇篮,人类是多起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