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长大的孩子,谁没有“让我们荡起双桨”的经历,谁没有“小船儿推开波浪”的美好记忆。2011年9月14日上午,大院朋友一行12人相约来到颐和园,“重温往日的快乐”。本来还有些朋友打算参加,因临时有事只好缺席了。
其实最理想的重温之地莫过于北海公园,可如今的北京,好像只有颐和园和圆明园还有手划船,其余大多被电动和脚踏船取代了。
租手划船的地点在十七孔桥南边,从新建宫门入园最近,但坐地铁就不太方便了。援朝在西苑租了个三轮车,让车主坐车,自己登车而来。可惜事先未沟通,其他人没能搭他的顺风车,也没给援朝车夫立此存照。尔柔和林玉从北宫门进园,为让她们少走路,大家决定划船到知春亭去接。
当年来颐和园划船,得排队租船。但也有窍门,那就是找二手船。上家划完后把船交给下家,下家把应承担的押金交给上家,船就转到自己手里了。那时的知春亭就是一个游人自行交船的集散地。下家一般都得玩到公园收船时才肯罢休,因为应缴金额早就超过了租船押金,于是便找个僻静地方弃船而去,任湖岸无人舟自横。
如今公园满湖可见的都是电动船和脚踏船。颐和园共有20条手划船,除了节假日,大多是停在码头无人问津。
我们12个人正好租3条船。邓岩和更新觉得手划或许力不从心,于是邓岩夫妇、他们的妹妹小莹和更新选择了脚踏船,余者则租了手划船,燕燕、永和、小庆、援朝一船,我们船暂时只有雁霓和我。
船一启航就有了当年的感觉,着实快乐。虽说我们船人少,可雁霓真的很棒,船划得倍儿好,很快就穿过十七孔桥,向知春亭驶去。
在知春亭旁的码头等候林玉时,和雁霓说起林玉打算去北大荒的事。不想岸边有耳,码头上有人搭话,问我们是几师几团的,原来那位在码头管船的老哥也曾在北大荒修过地球,让彼此一下就有了共同语言。真是天涯何处无荒友,相逢何须定相识。
在知春亭一带接了林玉和尔柔,又本着“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通例,让援朝换到我们船。其实雁霓和林玉个个不让须眉,再加上援朝,实力更强了。
船离开知春亭后,一条电动船朝我们开来。船上的小伙子大声问我们,这手划船是从何处租的。身强力壮的年轻人看到一把年纪的我们还在用力划船,既羡慕又佩服,为不知公园还有手划船而遗憾,为已经坐上电动船而后悔,他们也想感受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快乐。是啊,划起来就知道“其乐复何如”了。
过了佛香阁,船向西堤进发。期间小船几次与往来湖中的大游船相遇,大船带起的波浪令小船起伏颠簸,有一种在大浪中前行的感觉,很刺激。船上的人们相互招手示意,彼此都很快乐。
三条船先后从西堤豳风桥的桥洞中穿过,来到通向后湖的河道。担心脚踏船因水浅而被水草缠住,邓岩他们就此折返了。手划船又向纵深划了一段后才掉头。如果水位高,能一直划到后湖的苏州街边呢。
返回时燕燕她们的船已呈强驽之末,于是把船绳扔过来,让我们的船拖着她们的。两船前拖后驳一绳牵,大家且行且聊很愉快,就是辛苦了划船的林玉和援朝。
回到码头时,已经划了近两个半小时。
上岸拍了合影后,决定去北宫门外的西贝莜面村进餐。这里的西北风味菜肴,引得小庆把《交城山》里的“只有莜面考老老还有那山药蛋”唱了起来。菜的味道还不错,美中不足是价格太高,以致永和饭后还在念叨,清水煮菠菜就要33元,也太宰人了。其实在网上预订还能打折,但因人数和吃饭地点事先都没确定,也只能这样了。好在大家吃得还挺满意。
饭后就“啊朋友再见”了,大家都觉得玩得很愉快。希望今后还能有更多的朋友再聚颐和,重荡双桨,找回年少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