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明融合的文物  人类进化发展的见证(三)
——从博物馆考古文物看世界
唐妮

六、拉丁美洲-孕育拉美三大文明的热土

处于西半球的拉丁美洲,在延绵不断的山脉和山谷、广袤千里的平原、丰富的河流水系与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中,孕育了古代先进的拉丁美洲三大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是人类古代文明的重要部分。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哥伦布航海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最早的海上霸权国家在进行疯狂掠夺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殖民文化。

  • 墨西哥大学的太阳神宣传墙
  • 秘鲁马丘比丘

拉丁美洲的古代文明源远流长。从21000前到公元前6000年,是拉美文明的石器时期,来自亚洲北部的追猎者利用冰河期的白令海峡,首先发现了“新大陆”,他们以群居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是拉美文明的古代时期,以发展村落、种植农作物为主要生活方式;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250年,构成拉美文明的前古典时期,初期的等级与宗教制度奠定了权力的基础。在这段时期,出现了文字,象征着文明的发展。公元250年至1000年为拉美文明的古典时期,以国家的出现、人口的增加和城镇的形成为特点,墨西哥谷地的特奥蒂瓦坎是其中的国家之一,玛雅诸多城邦发展了相对先进的文化。从公元900年到1500年,是拉美文明的后古典时期,以战争频发、国家扩张和城镇发展为特征,墨西哥与中美洲出现了强盛的托尔特克帝国和阿兹特克帝国,南美洲则出现了印加帝国。

  • 智利复活节岛
  • 智利复活节岛博物馆

我们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到南美四国(巴西、阿根廷、秘鲁和智利)和中美洲五国(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巴拿马、牙买加和古巴)旅行,有机会欣赏了拉美文明的古代艺术精华,对神秘的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玛雅文明和南美殖民文化有了直观的了解。在内容丰富的博物馆内和残垣断壁但依旧辉煌的历史遗址上,我们找寻文明的足迹,观赏印第安古代文明的宝贵遗产;在现代的拉美城市里,我们感受印第安文明与殖民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撞击与融合;在如诗如画的加勒比海的风光中,我们享受热带冬日的自然景色与环境气候。在南美四国,我们参观了秘鲁库斯科考古博物馆、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复活节岛博物馆等;在中美洲国家五国,我们参观了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哥斯达黎加的黄金博物馆、玉石博物馆、金融支付博物馆和艺术博物馆、巴拿马运河博物馆、Bob Marley 博物馆、古巴革命博物馆、哈瓦那历史博物馆等。

1、南美太阳神庙——印加文明的见证

  • 秘鲁库斯科古城遗址

秘鲁库斯科古城可以说是美洲大陆的考古之都和最完好保存殖民地文化的博物馆之一。尽管几经地震和殖民者的破坏,我们至今都能从坚固的殿堂、军事堡垒和教堂中感受到印加古文明的神圣。

  • 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

太阳神庙是13世纪印加王国修建的城堡加皇宫。被称为“黄金庄园”的太阳神庙,如今仅存的只是些石墙。从建筑上看,其设计非常科学。大小石头堆砌的外墙严丝合缝,非常坚固。在神殿基础上,西班牙殖民者改成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修道院。修道院内四周的拱形门廊厅美观气派,殿内有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很多油画和装饰。在曾经是印加帝国重要的军事要塞、被称为“帝国猎鹰”的萨克萨瓦曼,我们见识了这个壮观的古代印第安人伟大的工程。

智利国家历史博物馆是一座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门票仅为一美元的国家博物馆,内容十分丰富,博物馆收藏了从前哥伦布时期到20世纪的7万多件文物和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被杀的图片、报纸与实物,让我们了解了智利的发展历史。

2021年我们在首都博物馆参观了《秘鲁安第斯文明探秘展》,展品展示了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16世纪期间安第斯山脉至太平洋之间狭长地带产生的安第斯文明。这些展品来自秘鲁的国家考古博物馆及其他博物馆,备有详细的文字说明,非常有助于我们了解安第斯文明的历史。

2、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镇馆之宝——太阳历石

  •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册封面

占地12.5万平方米的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1808年曾是墨西哥大学古物委员会,馆藏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约4000年前的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定居村落模型和以陶器、陶俑为主的初期宗教文化艺术品、3200年前奥尔美加文化的象征作品——有非洲人特征的巨石头像、2000年前墨西哥城北50公里含太阳金字塔在内的德奥蒂瓦坎市遗址模型、900年前的古典玛雅文化的石碑、石雕、壁画、阿兹特文化象征的“太阳历石”、在墨西哥第一座城市太阳之城——特奥蒂瓦坎遗址出土的用火山石马赛克覆盖的蓝绿面具等,向人们展示了拉丁美洲古代文明与近现代文明的结合,是了解印第安文明必须要参观的地方。

  • 动物岩画
  • 火山石雕-求水女神
  • 大地之神的祭坛

12个展室的内容,系统的将人类学、墨西哥及中美洲文化起源、西班牙殖民之前墨西哥各族居民的文化特点,以及印第安文明的不同类别,通过文字和大量历史文物,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墨西哥及周边中美洲国家阿兹特克文明与玛雅文明重要发源地的考古发现与曾经的辉煌。参观之后,我们购买了博物馆的参观指引手册。

  • 太阳历石

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历石》更是让人们赞叹拉美古代文明的神奇。1790年在被西班牙人破坏的神庙中发现的这块重24吨,直径3.6米的圆盘太阳历石,是墨西哥人奉献给太阳神的纪念碑。在圆盘的中央太阳神的周围,刻有阿兹特克的历法及与宇宙论相关的图画文字和符号。从太阳历石可以看出印第安人的宇宙观和先进的文明程度。

  • 大地女神石

馆内的《大地女神石》像也是镇馆之宝之一。墨西哥人将身着蛇裙、脸上有两个蛇头的女人像雕刻在火山石上,以体现对蛇的崇拜和人类的奉献。从大地女神像、一面带有红绿原色的羽蛇神金字塔墙、一系列蛇形波动的石雕和蛇头等文物,可以了解印第安人的羽蛇崇拜宗教信仰。正是太阳历石和大地女神及大量珍贵文物的挖掘出土于曾是阿兹特克的首都,促成了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的建成。

  • 墨西哥人类学博物馆内大幅绘画

博物馆入口处的一幅画有不同肤色女人的巨大彩画,体现了人类学多元化与统一的概念,即不论人类的肤色如何、体态如何,她们都源于同一大家庭。

  • 古典时代晚期的国王结婚纪念石雕
  • 金字塔与祭神台

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的展物让我们了解了几个重要的考古结论:一是远古人类在八万年前穿过白令海峡从亚洲的北部迁移至今天墨西哥谷地和周边中美洲国家,以至美洲大陆的最南端定居,覆盖阿拉斯加的冰川是他们发现新大陆的桥梁。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后,他们在与世隔绝的美洲大陆上生活了几万年,直至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二是阿兹特克文明与玛雅文明是在因地理和自然环境不同形成的多种文明基础上孕育而成的。阿兹特克文明发展于墨西哥中央高原一带,而玛雅文明则在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平原低地与山麓地带为主发展。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瓦卡文明和托尔特克文明构成阿兹特克文明与玛雅文明延续的基础。三是文明的交替与升华。阿兹特克文明在特奥蒂瓦卡文明的基础上升华了金字塔的建筑艺术。约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00年发展繁荣的奥尔梅克文明对拉丁美洲文明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创造文字和历法。阿兹特克人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在天文学和历法方面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天文和历法应用于农业和宗教祭祀活动。兴起于公元前200年至公元350年达到鼎盛的特奥蒂瓦卡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大型建筑群。

  • 墨西哥特奥蒂瓦坎太阳金字塔
  • 特奥蒂瓦坎神之城残墙

我们在墨西哥城附近参观的日月金字塔群是奥蒂瓦卡文明的结晶。阿兹特克文明继承了特奥蒂瓦卡文明和托尔特克文明的艺术创造,建筑艺术上体现最明显的是双阶梯-斜坡金字塔。壁画是奥蒂瓦卡文明的另一典型体现。从公元950年至1150年发展的托尔特克文明延续奥蒂瓦坎文明的特点,在金字塔的建造、石雕和文化艺术方面又有新的发展。四是玛雅文明的先进与辉煌。奥尔梅克文明(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400年)是玛雅文明的母体。玛雅文明不仅在文化上有令人惊奇的成就,例如在庙宇建筑上和各种雕刻上更加体现功能性、在数学上最早有了“零”的概念,并将数学计算广泛的应用于贸易、历法和天文。他们利用建立在金字塔之上的庙宇来观察和记录天体各种行星的升降和方位,而且在政治制度与经贸发展上成为印第安古代文明的亮点。以集体统治为特征的玛雅晚期建立的城邦,例如我们参观的坎昆的奇琴伊察古城遗址,就是通过发展集市贸易、区内贸易和航海贸易而丰富了玛雅文明的内容。

3、哥斯达黎加黄金博物馆——重达八公斤的黄金首饰陪葬品

  • 哥斯达黎加博物馆内黄金制品

在哥斯达黎加的首都圣何塞,我们自行参观了黄金博物馆、玉石博物馆和货币博物馆,获得意外的收获。

  • 哥斯达黎加的玉石制品

以历史脉络为主线的博物馆通过大量的实物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向观众展示了在西班牙殖民者发现新大陆之前,哥斯达黎加的黄金和玉石储藏、开采、工艺和制作成品。从展览中,我们了解到,在公元500年~700年间,加勒比海中部地区的金属及黄金冶炼和制造就已经发展起来。在此之后,黄金用于装饰已相当普遍,黄金制作工艺也相当成熟。展品中有一座考古发现的棺木,棺木中死者陪葬的竟有重达8公斤的黄金首饰品。也正是基于殖民前印第安人的黄金制作工艺,西班牙殖民者能够在16世纪就在中美洲国家制作和发行金币。

从玉石博物馆的介绍,我们得知,玉石生产与制作在美洲的奥尔梅克文化、玛雅文化和殖民前的哥斯达黎加文化中尤为突出。哥斯达黎加工场制作的玉石主要反映当地人熟悉的各种鸟类和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的吉祥物等。我们在博物馆里饱览了殖民前哥斯达黎加人的玉石精美制品,感觉其精致的程度与现代的制品没有多大差别。

4、巴拿马运河博物馆

  • 巴拿马运河闸口

在巴拿马老城独立广场上的运河博物馆里,我们从丰富的展品中,了解了运河历史风云及美国在运河问题上表现出的霸权主义。

横穿巴拿马海峡,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是国际航运的重要航道,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就被殖民者利用并获益的运河工程。从1914年运河通航至1999年的85年间,运河一直由美国掌控。运河的通航,缩短了美国东西海岸的航程,比绕道合恩角缩短了14800公里,大大降低了美国航运的成本。今天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航运贸易也主要是通过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对美国的利益如此重要,以至于在历史上,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运行和管理问题,美国与巴拿马及相关国家之间发生过很多重要事件。1999年12月,巴拿马正式收回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人的长期控制。

七、印度河流域——南亚文明的发祥地

  • 拉合尔清真寺
  • 印度河畔一景
  • 印度阿格拉城堡

几乎是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时代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包括了今天印度、巴基斯坦河孟加拉,是南亚文明的发祥地。如同美索不达米亚与尼罗河谷地一样,肥沃的洪泛平原土壤在国家组织型社会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 拉合尔古城
  • 印度王宫门口
  • 印度王宫内

在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印度河流域文明经历了持续了近1000年的哈拉帕文明(公元前2700~前1700年)、雅利安人入侵后对印度宗教和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吠陀年代(公元前1500~前700年)、印度第一个君主制王朝——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前184年)、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笈多王朝(公元320~500年)、突厥人入侵后建立的德里苏丹国(公元1206~1506年)和伊斯兰王朝的莫卧儿帝国(公元1526~1858年)是印度历史上文明发达、实力雄厚的朝代。笈多王朝和莫卧儿王朝则在领土统一和文明发展方面更为辉煌,留给后人很多文化遗产。18世纪后,欧洲多国势力在印度的扩张与立足,使印度在被殖民、被西化和被分治的状态中寻求民族独立。1947年,在英联邦的框架下,印度被一分为二,与巴基斯坦分别成立独立的国家。现代的印度,正在辉煌的古老文明与被殖民的历史基础上艰难崛起。

  • 与当地青年人在馆内合影
  • 拉合尔博物馆外

位于南亚次大陆、南濒阿拉伯海、东接印度的巴基斯坦,是古老的印度河文明的发源地。源于中国青藏高高原冈仁波齐北坡的印度河(狮泉河)奔流于高山深谷之间,南折流入今日的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境内,代表巴基斯坦史前文化的索安河文化距今已有50万年。考古发现的大量青铜工具与武器显示,公元前2800~前2500年的哈拉帕文化——印度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城市国家的生产力和商业已有很大发展,同时与西亚已有贸易联系。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对哈拉帕文明的形成也产生一定影响。形成于公元1世纪的犍陀罗文化是巴基斯坦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最早源于巴基斯坦北部的白沙瓦及与之毗连的阿富汗东部。

2017年我们到印度和尼泊尔旅行,参观了印度和尼泊尔的八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印度的著名的简塔曼塔天文台、琥珀堡王宫建筑、阿格拉城堡和泰姬陵;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博大哈大佛塔、尼泊尔最大的印度教神庙——帕斯帕蒂纳寺、最古老的佛教寺庙——斯瓦扬布纳特寺、巴德岗杜巴王宫广场和帕坦杜巴王宫广场。印度恢弘典雅的城堡王宫让我们领略了古代印度历史中黄金时期孔雀王朝和莫卧儿帝国的辉煌历史与建筑水平、简塔曼塔天文台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印度的科学水平与成就。此外,我们还自行参观了印度国家博物馆。

  • 尼泊尔巴德岗杜巴广场
  • 泰姬陵
  • 巴基斯坦罗赫达要塞

2020年,我们到巴基斯坦旅行,参观了多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有2500年历史的古城塔克西拉、多个世纪以来都是南亚次大陆与中亚之间的贸易重镇——白沙瓦、位于与阿富汗边境相邻的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高山顶端的塔克特依巴依佛教遗址建筑群、有2000多年历史的拉合尔老城、巴基斯坦北部的罗赫达斯要塞等,还参观了白沙瓦博物馆、塔克西拉博物馆和拉合尔博物馆。

1、印度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青铜舞王湿婆

  • 印度国家博物馆门口
  • 馆内与当地女孩合影
  • 印度国家博物馆册封面

曾经是尼赫鲁总统家宅的印度国家博物馆,拥有20万件藏品,涵盖了印度5000多年印度文明遗产,仅哈拉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经典馆藏就有3500多件。展馆分为哈拉帕文明馆、史前考古馆、雕刻艺术馆、古代钱币馆、人类学及民族馆、武器与装备馆、服饰艺术馆、地质馆、人类民族馆、碑铭及细密画馆、前哥伦布艺术与中亚艺术馆等。历史延续的分类展物和介绍让我们对印度曾经辉煌文明历史有了更多认识。

  • 湿婆舞王青铜像

哈拉帕文明馆的古城遗址显示,晚于尼罗河文明、早于殷商文明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随着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文明频繁的贸易往来而发展,已经存在着道路成网状结构排列和科学排水系统的城市。然而随着河流的改道和水源的枯竭,人口外迁,城市逐渐消失。此外,展馆内大量绘有图案并含有复杂技术的陶制品和铜质工艺品,体现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在成熟期的特点。印度文化代表的青铜舞王湿婆像是镇馆之宝,造型优美、舞姿动人。

  • 印度保护神像
  • 印度教女神像

在雕刻艺术馆,我们看到很多东西合璧特点的释迦摩尼精美雕像。这些雕像出自商业发达、文化繁荣的贵霜王朝(公元50~300年)期间和笈多王朝。印度作为当时与罗马、中国汉朝和波斯安息王朝并列的欧亚四强之一,宗教上弘扬佛教艺术,在建筑、雕刻等方面融合了罗马、希腊和印度元素。我们欣赏了很多印度教诸神的大理石和青铜雕塑,例如代表智慧、学习和音乐的女神像、日光神像、保护神像等等。此外,馆内还展示了大量综合了埃及艺术、波斯艺术、希腊艺术、阿拉伯艺术与印度艺术的细密画。

  • 印度日光神像
  • 三足巨人像
  • 与馆内警卫合影

古代钱币馆古币收藏是我们所见的数量最多、时间分类最全、且保存最好的,令人印象深刻。从笈多王朝的金币到莫卧儿王朝的金币,都是曾经经贸发达、文化发展的体现。展出的大量古罗马钱币是从印度南部考古发现的,显示了古代印度与地中海之间贸易的繁荣。笈多王朝期间,封建制度替代奴隶制,政治上相对开明、文化繁荣、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馆中展示的古典梵文诗集、数学及天文学的论文,大多产生在这个时期,是印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博物馆内还有专门的中国敦煌壁画馆,内藏有200多幅原作品,这些藏品是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1906~1916年期间从中国偷运到印度的。

2、尼泊尔建筑艺术博物馆——帕坦杜巴皇宫广场

  • 尼泊尔王宫博物馆内
  • 王宫博物馆内的印度湿奴神

被称为尼泊尔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帕坦杜巴皇宫广场,是尼泊尔马拉王朝国王热衷宗教和文学艺术的儿子辛哈。约建于公元298年的帕坦,是尼泊尔最古老的城市,也曾是加德满都谷地的商业中心。整座城市是按照佛教经纶形状设计的。以皇宫为中心,向四方的佛塔呈放射状分布。在帕坦杜巴皇宫广场上,不仅有皇宫,而且有十多座造型各异的古老印度教神庙。这些体现在神庙上的建筑工艺、绘画雕刻艺术和金属工艺是世世代代居住在加德满都谷地的尼瓦尔人的创作荟萃,其中最著名的有21个塔尖的黑天神庙、湿婆神庙和库玛丽神庙等。

  • 馆内各种佛像

由于加德满都国王也在帕坦杜巴皇宫广场修建神庙,因此,帕坦杜巴皇宫广场是尼泊尔历史建筑最集中的地方。遗憾的是,由于2015年8级地震的严重破坏,我们看到很多寺庙都是脚手架矗立,处于修复和建设过程中。

在尼泊尔帕坦杜巴皇宫广场,我们不经意地发现了曾经是王宫一部分的王宫博物馆。王宫博物馆的规模、收藏的珍品数量,文字的介绍,都令我们惊喜,从大到印度教不同的神、小到印度神和佛教不同的手势和姿势的寓意,文字解释都非常详细,让我们了解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宗教艺术和文化,欣赏了17世纪至19世纪王宫收藏和民间收藏的佛像木雕、铜雕和金雕,同时也参观了曾经的王宫。此外,我们还自费参观了尼泊尔国家艺术博物馆。馆内保存了尼泊尔17世纪以来王宫收藏的很多精美绘画和尼泊尔历代君主的画像。持有同一张票,本来还可以参观陶马迪广场的铜雕艺术博物馆和陶器广场的木雕艺术博物馆,因事先不知,且时间不够,未能如愿。

3、巴基斯坦白沙瓦博物馆镇馆之宝——犍陀罗艺术雕塑

  • 白沙瓦博物馆大厅

地处中亚贸易要道上的白沙瓦,公元58年曾被崇尚佛教的贵霜王朝犍陀罗的迦腻色迦王作为首都,不仅是贵霜帝国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公元4~6世纪,中国高僧法显、北魏使者宋云和唐朝高僧玄奘曾先后到此。公元12世纪莫卧儿王朝统治后,伊斯兰文化替代了佛教文化,修建了诸多的清真寺和古建筑,至今保留了巴布尔大帝所建的巴拉希尔萨城堡等。

  • 犍陀罗佛头像
  • 犍陀罗佛陀雕塑
  • 犍陀罗佛陀像

白沙瓦博物馆是巴基斯坦最大和最老的博物馆,馆藏大量精美的犍陀罗佛陀艺术雕塑珍品。

  • 印度的财富女神
  • 冥想的佛雕像

这些佛陀雕塑融合了印度和希腊、波斯、罗马和中亚风格的佛教艺术,特点是佛像面容呈椭圆形、眉目端庄、鼻梁高而长,头发呈波浪形并有顶级、身披希腊式大褂,衣褶多由左肩下垂,袒露右肩,佛及菩萨像有时会带胡须等。雕塑的人物面部表情生动、服装造型精美、体态姿势优美的佛像雕塑令人惊叹。特别典型的雕塑有《犍陀罗佛头像》、《冥想中的佛像》、《犍陀罗佛陀立像》等。

  • 塔克西拉博物馆

博物馆内的伊斯兰艺术馆、锡克艺术馆、军事武器馆和货币珍藏馆的展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白沙瓦在巴基斯坦历史上重要的军事、文化、宗教和商贸地位。

  • 第一个佛教传教者石雕
  • 殖民馆的英女王像
  • 馆内的硬币厅

有着2500年历史的塔克西拉古城,因曾在塔克西拉考古遗址上挖掘出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的陶器,被认为是南亚人最早居住的地区。公元前6世纪,塔克西拉是犍陀罗王国的首都,公元前5世纪后,先后被波斯、马其顿王国征服。公元前3世纪,成为信仰佛教的印度孔雀王朝的一部分,并从此发展成为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和学者云集的哲学宗教艺术中心。中国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到此。

  • 拉合尔博物馆内
  • 阿拉伯风格水壶

由于其处于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国与罗马的重要位置,公元1~5世纪,塔克西拉的发展达到顶峰,犍陀罗艺术也步入成熟。方圆12平方公里的居住区遗址废墟,显示了500多年来印度半岛上都市结构的演变。

  • 馆藏的唐三彩马

建于1928年的塔克西拉博物馆,收藏的大部分犍陀罗艺术雕塑都是在公元2~3世纪左右的原始珍品,例如,公元2~3世纪的《佛教的第一个传教者石雕》等。3世纪之后,犍陀罗艺术逐渐向贵霜统治下的阿富汗东部发展。

地处富庶的印度河上游冲积平原上的巴基斯坦的第二大城市拉合尔,曾经是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1526~1857年)的第一个首都,有2000多年的历史。莫卧儿王朝的全盛(阿克巴)时期,领土几乎囊括南亚次大陆及阿富汗等地。

拉合儿博物馆内丰富的印度与伊斯兰文化宝藏反映了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多种文化的融合与积淀。博物馆分为印巴分治之前的以印度教为主的文化艺术、伊斯兰统治(712~1857)后的文化艺术作品、腱陀螺佛教艺术雕塑、殖民后的现代文化等。

八、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交相辉映的亚细亚

1、交相辉映的亚洲各国博物馆馆藏文物

  • 国博亚洲文明展

在意为“太阳升起的地方”——亚细亚,黄河与长江流域、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是人类文明之源,孕育了众多古老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为人类文明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 长信宫灯
  • 铜犀牛

2019年,我们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特展,欣赏了来自亚洲49个国家的451件精品文物,

  • 湿婆神的公牛南迪石雕
  • 贴金佛首

仅中国文物就包括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和数十个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来自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汉代石日晷(公元前3世纪~3世纪)、天津博物馆的玉猪龙(公元前4500~前3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珍藏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青铜牌饰(公元前21世纪~前7世纪)、陕西博物馆的体现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河北博物馆馆藏的西汉同鎏长信宫灯、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曾侯已——铜樽盘(公元前475~前221年)等。

  • 巴基斯坦陶瓮棺
  • 日本仿制中国的红陶瓶
  • 斯基泰人人头像

其他国家的文物,包括伊朗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大流士一世埃兰语楔形文字石刻(公元前520年)、阿富汗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泥塑贴金佛首(公元5世纪)、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馆藏的红色光面容器(公元1~2世纪)、柬埔寨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石雕湿婆神的公牛南迪像(公元55~600年)、印度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斯基泰人人头石像(公元2世纪)、铜秤(公元前2500年)和铜犀牛(公元前1200年)、日本国立博物馆馆藏的铜鎏金菩萨半跏像(公元7世纪)、巴基斯坦考古博物馆馆藏的陶制瓮棺(公元前1000年)和灰片岩立佛像(公元2~3世纪)、亚美尼亚历史博物馆馆藏的陶鸟型来通(公元前8~前7世纪)等,这些体现亚洲各民族多元的宗教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令我们大饱眼福。

2、融合东西文明元素的阿富汗国家宝藏——黄金器具

位于亚洲中西部的阿富汗,西接伊朗,南部和东部连巴基斯坦,北邻几个斯坦国家,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文明的汇聚之地。跨越五千年历史的阿富汗,不仅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文明,还通过青金石贸易,与最早的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建立了紧密的联系。约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起源于东欧大草原(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古印欧人一支——雅利安人)在向南不断迁徙的过程中进入阿富汗,随后分为两支,分别向西方的伊朗高原和南方的南亚次大陆迁徙,并分别成为伊朗人和印度种姓制度中地位最高的雅利安人:掌管宗教祭祀的婆罗门和掌管军政大权的刹帝利。

  • 阿富汗宝藏展

进入历史时期,阿富汗曾先后是来自伊朗的米底王国(公元前678-前549年)和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前330年)的东方辖地。公元前327-前326年,征服了整个波斯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进入阿富汗,使之成为希腊化的土地。公元前305年,巴比伦总督塞琉古一世建立的塞琉古王朝(公元前312-64年),领土东起阿富汗和印度河西部。约公元前320-前185年,阿富汗南部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领地。在以伊朗高原为中心的帕提亚王朝(安息王朝)崛起之后,希腊后裔在阿富汗建立了巴克特里亚王朝,直至约公元前2世纪中期被游牧部族之一的月氏人所取代。希腊人的统治中心则移至巴基斯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约1世纪中期,贵霜在统一游牧诸部后,扩张成为强大的贵霜王朝(公元55-425年)。5世纪上半叶,贵霜王朝被北方的白匈奴人所灭。公元565年,白匈奴人又被萨珊王朝(公元224-651年)和突厥的联军击败,阿富汗隶属于萨珊。7世纪中期开始,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斯兰教在阿富汗崛起,延续至今。20世纪初期,阿富汗独立于英国的殖民统治。1973年之后,进入长期的混乱时期, 被政变、内战、外侵充斥,大量的世界文化遗产遭受严重地摧毁。不仅闻名于世的巴米扬大佛被炸毁,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也多次遭掠劫,馆藏的10万件物品,损失了70%。

  • 珠宝王冠

2019年我们有幸在清华大学的艺术博物馆参观了“器服物配好无疆——阿富汗国家宝藏”特展。此次展出的230件阿富汗珍宝,按遗址发现地点,分别展示青铜时代、希腊化时代、月氏人入侵至贵霜王朝建立之前和贵霜王朝四个时期的文化遗产,是古代多文明相融交汇的见证。

  • 阿富汗短剑

这些珍品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被藏于喀布尔中央大楼的秘密金库中而得以保存。展品中,例如几何纹金杯等,隶属于中亚青铜时代阿姆河文明(公元前2200~前1900年)的黄金器具显示,该文明与其西部伊朗高原的早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以及南部的印度流域文明有着密切的关联。蒂拉丘地遗址竖穴墓葬坑中出土的两万多件金、银、铜、象牙、宝石等精美文物,是丝绸之路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大量安息银币、罗马金币、希腊神灵、中国西汉铜镜与丝绸、叙利亚和埃及的玻璃器、印度象牙雕件以及草原风格的黄金饰品等,证明了阿富汗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国际性和多样性。

3、格鲁吉亚考古博物馆镇馆之宝——6000年前酿酒历史的酿酒大陶罐、180万年前的头盖骨等

  • 阿塞拜疆地毯

位于南高加索的黑海与里海之间的高加索三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在亚欧的交界处,不仅是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而且直接控制两大海洋。自古以来,一直是主要宗教争夺的焦点,同时又是大国地缘政治角逐和博弈的战场与附属国,其文化自然也受到周边大国的影响。外高加索三国,以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地处古代陆地丝绸之路,属西段路线(即从帕米尔高原向西,经中亚、西亚到欧洲)。自古以来,这是一条人类迁徙、贸易商品交换、宗教信仰传播与科学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沿途诸多的城镇因此而建立和繁荣。

  • 世界第一口工业化钻井(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是因石油和天然气被最早开发而发展的国家。然而在古代,却是以丝绸和香料而闻名。作为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不仅在陆地丝绸之路,而且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都起到重要作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舍基历史文化中心曾是当时著名的国际丝绸生产中心。

格鲁吉亚是丝绸之路上联通亚欧大陆南北方向的重要节点,是黑海里海之间唯一陆地通道,也是亚欧草原民族南下的必经之路。在这条重要的通道上,格鲁吉亚拥有几千年酿制历史的美味葡萄酒也成为重要的商品。

  • 亚美尼亚塞凡湖

亚美尼亚虽然是没有出海口的高加索内陆国家,但其西北距离里海和东南距离黑海都仅100多公里,处于欧亚交界的重要战略位置。在远久的青铜器时代,这里就是非常重要的人口移动走廊。尤其是在原始印欧人四处扩散的年代,亚美尼亚地区成为印欧人扩散到小亚细亚、欧洲、两河流域北部、大伊朗地区和东方的十字路口。美丽的塞凡湖在上千年的时间里,见证了丝路上络绎不绝的商队从这里经过。在古代欧亚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亚美尼亚的商人起到重要的作用。他们依托古老的贸易路线,在传统的丝绸之路上生存勃发,成为能够与精明的犹太人有一拼的商人群体。

  • 兹尔瓦特诺兹考古遗址上的日晷
  • 生命之柱大教堂

2019年我们参加了以“世遗风采”为主题的旅行团,到高加索三国和哈萨克斯坦旅行。穿行在中亚的高原和高加索地区南部的山脉与平原之间,我们参观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的9处世界文化遗产及诸多的数百年以至上千年的教堂、修道院和古城堡;登上多座著名的高加索山峰,饱览壮观美丽的雪山风景和波澜起伏的绿色崇山峻岭。

  • 姆茨赫塔古城

格鲁吉亚的季瓦里东正教堂、生命之柱大教堂和姆茨赫塔主显教堂与格鲁吉亚曾经的首都姆茨赫塔古城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为这些教堂是高加索地区中世纪宗教建筑的杰出典范,展示了当时东格鲁吉亚卡特里(KARTLI)古王国(公元前3世纪~公元5世纪)极高的艺术和文化水平。处于丝绸之路上交汇之处的姆茨赫塔古城和上述教堂,受到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叙利亚、巴勒斯坦和拜占庭等不同文化的影响,古城和教堂的建筑风格将本民族的建筑艺术与多种文化相融和。教堂内部丰富的圣像壁画是数个世纪珍藏的宝贵资产。

  • 格鲁吉亚考古博物馆内的酿酒坛
  • 博物馆内的历史油画

亚美尼亚的3处世界文化遗产——哈格帕特修道院、格加尔德岩石修道院、埃奇米阿津主教堂和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融和了拜占庭和高加索本土传统建筑风格,代表了当时(10~13世纪)亚美尼亚宗教建筑的顶尖水平。最早的文字记载中提到了公元前7世纪乌拉尔图王国时期的埃奇米阿津。在埃奇米阿津附近的兹瓦尔特诺茨考古遗址显示,在石器、青铜器和铁器石器就有人类居住。遗址上残存的宫殿、教堂、浴室的遗迹包含了多种文明的元素。

我们还参观了格鲁吉亚考古博物馆和苏联时期修建的斯大林博物馆。在格鲁吉亚考古博物馆内无数珍藏的展品中,我们看到了格鲁吉亚为之自豪的6000年前酿酒历史的酿酒大陶罐。博物馆内考古文物中180万年前的头盖骨显示了格鲁吉亚西部曾是非洲之外最早的人类居居住地,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了人类活动,4000~8000年前的青铜时代就出现了先进的农耕文明。

----未完待续----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