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明融合的文物  人类进化发展的见证(一)
——从博物馆考古文物看世界
唐妮

  • 印度河谷文明书封面
  • 埃及国家博物馆导册
  • 伊朗书册封面
  • 耶路撒冷书册封面

博物馆记载了时代的变迁,收集了人类的记忆,汇聚了思想与艺术的精华,展示了文明的融合与精彩,诠释了人类发展的历史。对于希望更多了解人类文明历史的我们,不论走到哪里,最先光顾的一定是博物馆。退休后的九年中,我们分别到世界的六十多个国家旅行,其中涵盖了诸多的文明古国和地区,例如西亚中东的黎巴嫩、阿曼、伊朗、土耳其、以色列和约旦、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东亚的日本;北非的埃及、突尼斯与摩洛哥;美洲的秘鲁、墨西哥、巴西;欧洲的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与荷兰等,参观了我们脚步能够涉足、时间容许范围内的尽可能多的博物馆。

  • 中国国家博物馆册封面
  • 国家博物馆110年纪念
  •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在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我们更是从西南的三江并流流域到西北的丝绸之路、从华夏文明之源的黄河流域到东北的白山黑水,在享受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之美的同时,领略古代华夏文明的辉煌和发展的轨迹。

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地区的博物馆馆藏的丰富考古文物,都极大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穿越数千年历史,了解世界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清华艺术博物馆和北大考古博物馆,更是让我们不出北京,就能享受到世界的珍贵考古文物,游走在世界历史的长廊中。

  • 卢浮宫外景
  • 阿曼国家博馆前
  • 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

世界古代文明的历史,源于公元前5000~前2000年的四个大河流域的文明。从公元前4500年~前3000年发源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和公元前5450~公元639年的中东地区古埃及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延续至今的黄河流域华夏文明、公元前3000年~前2600年间以克里特-迈锡尼为核心的爱琴海文明、公元前2500~前1750年的印度河哈拉帕文明、公元前800~146年左右的古希腊文明、公元前753年~公元1453年的古罗马文明、公元前558年~前63年波斯文明、直至公元7世纪开始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整个世界文明的脉络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个帝国的扩张都留下足迹,每一种文明都在吸收其他文明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全世界各地的考古人员为研究人类的发展、向世界提供科学的考古依据,让世人在博物馆享受文明的盛宴。

一、人类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

人类文明的源头——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流域和幼发拉底河流域)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是在西亚形成的。两河流域之间的地带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核心部分主要是今天伊拉克的富饶的土地——“肥沃新月”,同时也包括两河边缘现在的叙利亚、科威特、约旦、沙特阿拉伯东北部等地。地处地中海与波斯湾中间,又是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的中心地区,因此也是西亚的交通要道和各民族交汇的地区。在公元前6000年以后苏美尔人就在这里定居,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小规模的灌溉系统。从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年,这里先后兴起了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以及其它民族,形成了各种文化的大融合。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两河流域创造出高度文明,出现了规模宏大的阶梯型神庙建筑群。公元前3000年左右,所有的苏美尔城市都拥有了国王,并宣称绝对的权力;发明了楔形文字、计量重量和长度的方法、发明太阴历、建造世界上最早的拱形建筑、推出世界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在陶器、铁器等工艺方面也显示出高超的技艺。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废除了图画符号,较埃及的象形文字更近了一步,并且分别有表音、表意和部首等作用,便于其他民族用它书写自己的语言。

  • 两河流域50万年前的手斧
  • 刺猬型奠酒容器
  • 马里总督埃比二世雕像

拥有悠久历史、世界文明重要发祥地的伊拉克因地缘政治而常年遭受战争的蹂躏和摧残,其古老的文明遗址也大多遭到破坏和流失。据资料显示,伊拉克国家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第11大博物馆,馆藏约25万件珍贵文物。在伊拉克战争中,数以千计的藏品遭到掠劫,半数失物下路不明。亲临伊拉克,欣赏古老辉煌文明的文物与遗址,是我们希望能实现的一个愿望。

今年7月,我们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参观了汇聚9家叙利亚博物馆和3家国内博物馆举办的“邂逅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古代文物展”。拥有3500多处古迹的叙利亚,今天仍被战争摧残,游人不能涉足。因此这非常难得的展览,吸引我们立即前往。展览中的196件精美文物,横跨叙利亚的石器时代(公元前100万年~前10万年的史前时期)、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公元前3100年~前333年的历史时期),以及希腊、罗马(公元前333年~636年的古典时期)和伊斯兰时代(公元636年~1946年),描绘了长达50万年的文化图景和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

  • 希腊化时代的货币
  • 青金石项链
  • 楔形文字泥板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据今50万年前的手斧(大马士革博物馆)、公元前8800年的燧石刀、公元前3400年代表乌鲁克文化的刺猬型奠酒容器、公元前4000多年的叙利亚祭拜者——马里总督埃比二世雕像、公元前2400年的楔形文字泥板、公元前4000年的青金石项链、公元前1200年的亚述壁画和浮雕、公元前300多年左右希腊化时代的货币与雕塑、公元300年左右罗马时代的精美建筑雕塑与人物浮雕石刻、13~16世纪伊斯兰时期的青铜油灯与釉陶油灯等。从青金石项链,我们了解到,早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亚洲大陆就已出现国际贸易路线网,其中以青金石贸易著名。青金石作为最珍贵的宝石之一,深受两河流域上层阶级的喜爱。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作为原料被送往伊朗进行清洗、切片加工后,再运送到两河流域。这些叹为观止的珍贵历史文物,让我们充分欣赏了站在文明十字路口的叙利亚所承载的多种文化的精彩,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最好见证。遗憾的是,代表苏美尔高度文明的珍贵文物《汉谟拉比法典石碑》被入侵的外敌劫运国外而保存。

二、西亚中东地区——世界文明脉络中的重要传播地

位于亚、欧、非三大洲交汇点上的中东西亚国家,连接着大西洋与印度洋,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的交通枢纽。黎凡特地区(包括今天的叙利亚、黎巴嫩等)连接着两河流域与古埃及,印度河流域则连接着西亚、中亚和中国。西亚国家依靠幼发拉底河与尼罗河流域的富饶土地发展农业繁衍生息,阿拉伯半岛国家则依靠连接黎凡特地区与印度河流域的海洋贸易生存发展。

1、黎巴嫩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刻有人类最早字母文字的腓尼基国王的石棺

黎巴嫩是见证地中海文明、基督教早期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发展的地方。公元前3000年左右,曾是开创古代地中海航路的腓尼基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2700年,腓尼基就与古埃及有贸易往来。公元前1490年,埃及曾将今天的叙利亚和黎巴嫩纳入其版图。黎巴嫩5个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港口城市比布鲁斯,公元前8000年就开始有渔民居住,是黎巴嫩最古老的居民点。比布鲁斯的发展与数千年来地中海文明息息相关。在比布鲁斯发现的不间断文明的废墟上,叠加了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民居、祭祀庙宇和城堡遗址,但最有意义的是见证了腓尼基早期的发展和腓尼基文字的发现。

  • 黎巴嫩比布鲁斯遗址
  • 大理石祭坛
  • 男孩石雕贡品

2019年底至2020年初,我们曾到中东多国旅行。在因持续战争关闭了40年后于2016年重新开放的黎巴嫩国家博物馆里,有大量精美的罗马时期的大型雕塑。我们看到了刻有人类最早字母文字的腓尼基国王的石棺、象征腓尼基艺术的戴金帽、穿金衣的青铜雕像、大理石祭坛、腓尼基人敬奉给“阿诗塔特”女神。我们还看到了大量受埃及艺术影响的雕塑作品以及相当多的有波斯风格、泛希腊化以及罗马艺术的馆藏珍品。馆中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一个在黎巴嫩西顿神庙考古发现的希腊风格的男孩石雕,是公元前6世纪西顿贵族父母以身作则,将他们自己的男孩奉献给神庙的贡品。博物馆还展示了大量希腊罗马时期的精美马赛克浮雕,其中的很多浮雕因持续15年的战争遭到部分损毁。

  • 刻有最早人类字母的腓尼基国王石棺

在比布鲁斯遗址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公元前10世纪刻有腓尼基字母的国王石棺。在大片的比布鲁斯古城废墟遗址上,看到了青铜时期的祭祀神庙、波斯人建的城堡、拜占庭的教堂、十字军东征时建的城堡、中世纪和奥斯曼时期的城市遗迹….比布鲁斯古城遗址上的城墙、教堂、城堡呈现出中世纪城市的典型特点。

  • 黎巴嫩贝尔巴克遗址

黎巴嫩西南部贝卡谷地的巴尔贝克罗马建筑群,是世界上规模最宏伟、远超过雅典卫城的罗马建筑群。建筑群最早是崇拜太阳神的迦南人(闪米特人)于公元前3000年修建的祭祀太阳神的“巴尔”神庙。神殿群遗址中,最大神殿朱比特神殿、保存最完好的酒神殿和维纳斯神殿,神庙和石基全部用巨石砌成,其中最重的一块巨石居然重800吨,居然比埃及金字塔最重的一块50吨石块要重十多倍。巴尔贝克建筑群遗址博物馆内,更是珍藏了大量的遗址文物,包括神庙上精美的浮雕和神庙中的石棺。这些文物显示,很多陪葬品是早在公元前1900~前1650年埃及统治时期留下的。

  • 纪伯伦博物馆前
  • 戴金帽、金衣的石人雕像
  • 阿诗塔那女神

此外,我们还参观了位于卡迪沙山谷高山之巅的纪伯伦博物馆。卡迪沙圣山谷与雪松神杉林是黎巴嫩国家的历史与宝贵资源,也是黎巴嫩5个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卡迪沙圣山谷高大挺拔、终年常绿的雪松,因木质坚硬、抗腐力强,成为古代建造寺庙、宫殿和航海船只的上等木材。公元前2000多年,埃及人将黎巴嫩圣谷的雪松木运送到埃及,为埃及国王建造宫殿和大船使用。

纪伯伦是黎巴嫩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画家,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在世界文学领域,他与鲁迅、泰戈尔等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中国著名作家冰心于1931年就翻译了纪伯伦深奥哲理的两篇著作《先知》和《沙与沫》。1994年,黎巴嫩总统亲自签署并授予冰心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

2、阿曼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2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人使用的石头手斧

  • 石造乳香炉
  • 200万年前的石斧

阿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的“马甘”文明。早在公元前4000年,阿曼人就掌握了炼铜技术,通过铜制品的出口,与苏美尔人开展贸易。在阿曼国家博物馆的15个分类展厅中,我们欣赏了从公元前200万年旧石器时期到公元前1300年铁器时期不同阶段人类生活的考古文物。

  • 孟买木雕储物箱
  • 阿曼传统短剑

200万年前阿拉伯半岛人使用的石头手斧,显示了如今阿曼大片的沙漠在史前时期曾是富饶的土地;公元前2500年本地制造的最老的石灰石乳香炉,说明乳香在当时已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品;公元前3000年阿曼人就开始使用、至今仍是身份象征的传统短剑、公元前2300年的石刻图章、公元前1300年的孟买木雕储物箱、公元前1394年的阿曼文化图标——咖啡壶、公元前200年阿曼最老的铜质硬币都显示出阿拉伯国家古老的文明与悠久的贸易往来历史。

3、伊朗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居鲁士接见朝臣的浮雕

  • 波斯波利斯遗址
  • 波斯波利斯遗址
  • 波斯帝陵遗址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伊朗,北临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西与土耳其和伊拉克接壤,东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相连,南濒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和阿曼湾,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世界中最重要的中介地区。伊朗4000多年的历史,从埃兰古王国到古波斯帝国,经历了罗马、阿拉伯以及突厥人的统治,直至今日的伊斯兰共和国,形成了伊斯兰文明高地,书写了西亚和世界文明史上重要的篇章。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居鲁士开创的波斯帝国统治时期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的萨曼王朝、蒙古人统治时期的突厥王朝、伊斯兰帝国统治时期的萨法维王朝,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伊朗疆域的扩张与巩固、文明的融合与传承、贸易的交换与发展、城市的建设与繁荣和宗教信仰的传播与根植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西亚和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留下宝贵的世界遗产。

  • 洛斯塔姆浮雕(萨珊国王接受罗马君主投降)
  • 波斯波利斯石雕

2016年我们随团到伊朗旅游,参观大量体现伊朗建筑最高艺术的华丽精美的清真寺、体现伊斯兰文明的花园艺术、见证波斯帝国沧桑历史的塔斯塔姆遗址、居鲁士时期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帕萨尔加德遗址、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个都城——波斯波利斯遗址和纳什洛斯坦波斯帝陵遗址、浓厚宗教氛围的伊玛目神殿等。帕萨尔加德和波斯波利斯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让我们从一个侧面领略了古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辉煌文明和古风依存的居鲁士大帝陵墓。波斯波利斯宫殿是大流士为纪念阿契美尼德王朝历代国王而建造的,在时间上约与我国秦代的阿房宫相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波斯波利斯宫殿群是反映古代波斯辉煌的最具代表性都城遗址。

  • 伊朗国家博物馆
  • 戴皇冠的安息帝国王子头像

我们看到的遗址是公元前330年亚历山大大帝为报复波斯火烧雅典,放火燃烧之后仍能留存的建筑和大量浮雕。一份记载大流士修建宫殿的铭文如此描述:宫殿的砖石来自巴比伦;特殊木料来自印度;天花板的雪松来自黎巴嫩;圆柱的石料来自埃兰;加工石料的工匠来自各个行省。可见波斯帝国当时的地位、实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我们在波斯波利斯的博物馆内还看到了很多珍贵的宝藏与文物。

  • 大流士雕塑
  • 波斯波利斯头像

在纳什洛斯坦波斯帝陵,我们看到凿建于沙漠荒原中的山岩峭壁上古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二世、阿尔塔薛西斯一世、薛西斯二世的陵墓。陵墓下面,有展示四位大帝功绩的浮雕和记录其生平的楔形文字。尽管经历千年风化,依然隐约可见。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岩壁中间那幅巨大浮雕,是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皇帝沙普尔一世接受跪在地上的罗马君主投降的画面。

  • 居鲁士铭文圆筒
  • 伊朗细密画
  • 与汉谟拉比法典碑相似的
    黑色石碑

在伊朗,我们还参观了伊朗国家博物馆、波斯波利斯遗址博物馆和地毯博物馆等。伊朗国家博物馆内古代与近代的13个馆涵盖了从史前、公元前到伊斯兰时期和伊斯兰后期的多达30万件文物古迹,是伊朗古老文明历史的缩影。

在大量的珍贵文物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有:戴皇冠的安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子头像(原来用宝石装饰的眼睛部位是空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贵族青铜像、大流士雕像、波斯波利斯城首脑头像等。赛勒斯圆筒(Cyrus Cylinder),又称“居鲁士铭文圆筒”,是馆中一件特别珍贵的文物,它记录了公元前539年巴比伦的衰落,被视为全世界第一部人权宣言。(此件曾长期放在大英博物馆)

馆内还有大量精美的伊朗细密画。细密画最早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出土文物,后来被伊斯兰文化吸纳,用于古兰经的边饰图案和书籍的插图。此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与目前藏于卢浮宫的汉谟拉比法典石碑非常相似的黑色玄武岩石碑。

  • 薛西斯头像
  • 向国王进贡的浮雕
  • 地毯博物馆内

伊朗是地毯编制艺术的发源地,有着2500年地毯编织与生产历史。地毯不仅代表伊朗悠久浑厚的文化,也是波斯文明的象征。在地毯博物馆,我们看到了数百幅伊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编织的地毯,萨法维王朝时期(1499~1722)手工编织地毯的精美工艺和细密图案尤其令人赞叹。

4、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镇馆之宝——公元前5750年的女神像

土耳其地跨亚欧两个大洲,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文明古国,黑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与地中海相连,又形成南北海路通道,因此又是古代丝绸之路西端的必经之路和东西方过境贸易的交汇点。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拥有2600多年历史的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世界上唯一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大都市。

  • 卡帕多奇亚
  • 卡帕多奇亚

伊斯坦布尔曾经是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公元前658年由希腊人兴建的拜占庭,于公元196年被罗马人攻占后,君士坦丁大帝将首都迁入,更名于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公元5~9世纪,匈奴人、十字军、阿拉伯人以及保加利亚人先后争夺此城,最终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陷,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直至1923年奥斯曼帝国衰亡的470年间,伊斯坦布尔始终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正是在这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伊斯坦布尔见证了奥斯曼帝国雄霸欧亚非三大洲、从一个边远游牧草原民族成为伊斯兰封建军事帝国的辉煌,也目睹了奥斯曼古老帝国的终结。

  • 土耳其埃菲索古城遗址
  • 土耳其帕尔格剧院遗址

2015年我们参团到土耳其旅行,在这个“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馆”国度里,我们除参观了蔚为壮观的“埃菲索古城遗址”、“帕尔格遗址”和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诸多驿站、体现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精美清真寺和令人震撼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外,还参观了位于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故宫博物馆、阿亚索菲亚博物馆(圣索菲亚教堂)、皇宫博物馆、位于安卡拉的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和孔亚古城的梅夫拉那博物馆。

  • 圣索菲亚教堂

有1500多年历史的圣索菲亚教堂从修建到改建,见证了东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宗教政策的改变。公元4世纪初,君士坦丁大帝将国家的政治中心东移,同时,鉴于新兴的基督教在帝国范围内广泛传播而对传统的多神教的严峻挑战,改变了过去对基督教残酷镇压的宗教政策,给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罗马狄奥多西皇帝执政后,进一步颁布敕令,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在罗马帝国倡导所有臣民都成为基督教徒的大背景下,于公元415年重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以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为中心,又延续了近千年。公元532年,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查士丁尼一世皇帝(527~565年在位)又决定立即重建。在之后的九百多年中,圣索菲亚教堂一直是东罗马帝国的宫廷教堂。在这数百年的过程中,地震和火灾使大教堂不断受到毁坏,历任皇帝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修复和重建,使其成为世界上所有东正教堂的母体。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延续近千年的拜占廷帝国最终覆灭。穆罕默德二世将圣索菲亚教堂改为清真寺,并按照清真寺的要求对教堂的内外部进行改造。四百多年后,奥斯曼帝国由土耳其共和国替代。共和国首任总统穆斯塔法·凯末尔(1923~1938年执政)虽然信仰伊斯兰教,但主张政教分离。他于1935年颁布法令,将阿亚索菲亚清真寺改为博物馆。凯末尔认为,将这座著名的宗教建筑世俗化,改成所有人都可参观的博物馆,不但有利于保护这个重要文化遗产本身,更有利于国家的团结与安定。

  • 敬拜女神的妇女浮雕
  • 托普卡纳皇宫

走进这座巨大的穹拱形殿堂,从那粗大的圆形罗马大理石立柱、精致的拱形天窗、穹顶上的圣像和典型的伊斯兰圆形图案以及上下两层侧廊墙面上的马赛克壁画画像上,可以清楚的看出不同时期和不同宗教信仰的留痕。很多珍贵的圣像已经残缺,但依然保留着画像的色彩。值得注意的是,当奥斯曼帝国将教堂改为清真寺时,反对偶像崇拜的穆斯林们将原有的基督教壁画覆盖起来而未破坏。我们在博物馆的侧厅,详细的观看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历史的录像。在孕育着浓厚的帝国兴衰历史与不同宗教文化氛围的千年教堂博物馆里,一幅幅历史的画面和珍贵的文物在现代化电子的屏幕上展现,让人们身临其境穿越时空学习历史。

  • 安纳托利亚博物馆册封面
  • 浅浮雕陶瓶
  • 馆内女神像

始建于1474年的托普卡帕故宫是土耳其最大博物馆,占地70万平方米,在四个多世纪中,曾经有25位苏丹在此居住和办公,因此成为奥斯曼帝国的管理中心。托普卡帕故宫博物馆馆内分国宝馆、瓷器馆、古代武器馆、珠宝馆、历代苏丹服饰馆、古代刺绣馆等。大量的历史文物,展示了奥斯曼帝国曾经辉煌的历史和土耳其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在兵器馆,我们欣赏了从7世纪到20世纪约1300年间的各种兵器,包括奥斯曼帝国时期军士们使用过的各种军刀。在国宝馆,我们看到历史上各国使节赠送的代表本国最高艺术水平的珍藏品,包括中国的玉器。

  • 亚述服饰的国王雕塑
  • 人形陶瓶

在曾经获得欧洲最佳博物馆年度奖的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里,我们穿越时空,欣赏了土耳其各个历史时期,从旧石器时期(距今约50万年~1.1万年)、新石器时期(公元前7250年~前5400年)、铜石时期(公元前5400年~前3250年)、青铜器时期(公元前3250年~前1200年)到近古的赫梯时期(公元前2000年~前700年)、菲利吉亚时期(公元前750年~前600年)、乌拉图时期(公元前860年~前580年)吕底亚时期(公元前680年~前546年)、波斯时期(公元前546年~前334年),以至地中海古典文明的考古文物。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画卷通过那些代有明显历史印记的珍贵文物,展现在我们眼前。

博物馆内的很多公元前5750年的丰乳肥臀女神像,与我们在马耳他看到的7000多年前的女神雕像在年代和特征上十分相似,说明两河流域文明与地中海文明的连接与影响。还有公元前6000年的石印章、公元前6000年的古柄短剑、公元前1700年的陶制浅浮雕花瓶、公元前3000年的人形陶瓶、公元前1700年的文字泥板和土封套、公元前1900年的大量以动物为形状的精美陶器制品、公元前1400年国王与王后祈祷的大型浮雕、公元前800年身着亚述风格服装的国王雕塑等等。为了解更多文物,我们购买了博物馆书籍。

5、以色列——耶路撒冷圣殿

  • 基布兹农庄
  • 耶路撒冷老城内

形成于西亚的犹太民族,是在两河文明出现的1500年之后进入历史的。公元前1800年左右,犹太民族的始祖——亚伯拉罕带着家人与财产,来到被视为“应许之地”的古迦南地。古迦南地是连接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的纽带,亚、非、欧洲的交汇之地,也是古代印度洋到地中海最重要的商路。因此,它见证了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等列强之间的争夺与统一,同时也孕育了犹太文化的发展。

2016年我们到以色列旅游,参观了9个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包括体现“宁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精神的马萨达要塞、见证巴哈伊教朝圣传统的海法与巴哈伊圣地的空中花园、融合东西方文化并生动再现耶路撒冷十字军王国城市规划的阿卡古城、历史上是加利利地区的拿撒勒圣城、以全新文化理念创造现代运动白色建筑的特拉维夫城和与约旦联合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老城,老城的圣墓教堂、内盖夫大沙漠中的绿洲——基布兹集体农庄等。

  • 以色列马萨达要塞
  • 哭墙
  • 耶路撒冷圣殿中心

耶路撒冷圣殿是古代以色列人最高的祭祀场所,也是以色列民族的象征。今天的圣殿见证了犹太历史上的三次圣殿时期:从公元前960年建成到公元前568年被巴比伦国王摧毁的“第一圣殿”,公元前516年从异国返回的犹太人建成到公元70年被罗马帝国军队烧毁的“第二圣殿”,仅留下今天的“哭墙”,公元637年阿拉伯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在遗址上兴建了如今伊斯兰教奥玛清真寺。

阿卡古城在公元前285年托勒密统治时期,因所建的阿卡港口而兴旺,并逐渐成为进入以色列的国际港口城市,是地中海东岸通向西亚内陆重要的商业口岸。在13世纪十字军占领后,阿卡古城成为十字军东征时耶路撒冷王国的首都和最后据点。古城内保存完好的城堡、商栈、清真寺和土耳其浴室是18至19世纪土耳其人占领时,在十字军建筑结构的基础上修建的。

  • 大屠杀纪念馆雕塑
  • 大屠杀纪念馆门口
  • 以色列阿卡古城遗址

地下城堡的规模之大令人震撼。城堡内的医院和设施曾用于医治来自耶路撒冷的伤病员。地下城堡内的宝藏室内,收藏了数千年间年间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从罗马人到十字军、从土耳其人到英国人使用过的珍贵文物。遗憾的是,我们未能参观以色列博物馆,观赏其镇馆之宝——《死海古卷》。但是我们在以色列机场拍到了《死海古卷》的照片。《死海古卷》是公元前2世纪到1世纪期间写成的,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这些藏在死海西北角洞穴陶罐内的羊皮卷和纸莎草卷文献,是用希伯来文书写的早期犹太教、基督教的经文,非常珍贵。

除此之外,我们还参观了为纪念二战期间被屠杀的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纪念馆。馆内展示了大量犹太人被屠杀和迫害的照片、影像,介绍了纳粹希特勒如何通过一系列政策驱赶犹太人的反人类罪行,燃起人们对追求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

6、约旦考古博物馆镇馆之宝——死海古卷

  • 约旦佩特拉古城遗址

当年我们还来到与以色列同饮一河之水的约旦与巴勒斯坦。三个“兄弟”国家贫瘠的土地与资源、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独特的宗教文化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 约旦杰拉什古城遗址
  • 约旦博物馆前

我们参观了约旦的三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和约旦考古博物馆。这三处自然与文化遗产是约旦最好的露天博物馆。建在沙石山谷中的大型宫殿、融合了阿拉伯、古罗马、拜占庭文化的约旦佩特拉古城、曾经是阿拉伯羚羊和贝都因人家园的瓦迪拉姆月亮谷和完好保存世界上最大规模古罗马城市遗址的杰拉什古城。这些古城的发展与繁荣,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他们在古丝绸之路上与熏香之路上商贸发展息息相关。隐蔽于约旦南部沙漠的高山峡谷中的佩特拉古城,处于东至伊拉克、波斯湾,西至埃及、地中海沿岸的加沙,南至阿拉伯半岛的也门,北至大马士革等古代商业重镇的交通中心,是西亚地区重要的香料贸易中心。古城见证了公元前4世纪对外族入侵的抵御、公元前150年希腊化的影响和公元1世纪罗马的统治,也见证了与西亚其他国家、南亚国家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繁荣的乳香贸易往来。

  • 城堡山
  • 死海古卷
  • 中石器时期的鸟型水罐

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几处遗址的博物馆内都详细介绍了约旦的地理地貌、历史和民族,尤其是这几处世界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位于安曼城堡山上约旦考古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馆藏却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15世纪的文物,包括公元前8000~6000年的雕像和记录约旦、叙利亚、埃及等交往历史的碑文。馆内还收藏有著名的死海古卷的一部分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古城遗址文物。

----未完待续----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