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人: | 恬恬 | 留言日期: | 2012/1/23 15:54:37 | 回复数量: | 1 | 查看/回复 |
标题: | 珍惜 真情 | |||||
留言内容: | 今年不能回京过节,在春节到来之际,给诸位“发小”写几句话,给朋友们拜年。 年纪越老,越珍惜儿时在院里一起长大的时光。从父母辈算起,我们很多人都是两代人的情谊了。总觉得当年那种成长方式,一定有它很“对”、很“人性”的道理,令我们进入老境还回味不已,也成为我这个“海外游子”心中永久的温馨回忆。那个时代可议之处很多,但在国会街26号那个现在看来一点也不大的“大院”里,我们确实共同度过了一段健康、无邪、快乐的岁月。有过这么一段生活做“底子”,对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是很重要的。 几年前聚会,我曾提到1966年春天嘎六入选八一体工队,让我有“天下没有不散的席”的感触,预感大家翅膀渐硬,一个个要远走高飞了。其实嘎六是都都的朋友,我和他都没有说过话,但就是有一种淡淡的、少年人的伤感。如今我六十出头了,但我们这个“席”还没有要散的意思,至少一年要一聚首,让已是满头灰白发的我们互称小名、外号,过一把回到童年、少年的瘾,那怕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 |
留言人: | 蒋锋 | 留言日期: | 2011/4/20 3:14:55 | 回复数量: | 1 | 查看/回复 |
标题: | 《2011年2月4日在莫斯科餐厅春节例聚》留言 | |||||
留言内容: | 各位尊敬的长辈,您们好!父亲时常跟我提及在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儿,他们是父亲的回忆,他们是父亲的“财富”,每每在向我讲述跟您们的点点滴滴时,脸上总是会流露出一副幸福洋溢的表情,并一再叮嘱我要来看看,感受一下现今社会里已经渐渐湮灭的那份令人永生不能忘怀的真挚情谊。这里的一切已经把我深深打动,一组组老照片、一首首老乐曲似乎在向我述说着您们之间那如金子般可贵的亲情。世界在变,人在变,您们从懵懂的少年转变到已几近耄耋的老者,不变的是彼此间的珍贵友谊,我觉得这儿像一个家庭,一个异姓大家庭,这种温暖、这份真情,真的很让人羡慕。晚辈蒋锋,现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出师父亲蒋新华,倘若有机会能用手中的相机纪录您们那些感人的瞬间将会是晚辈的荣幸。希望各位长辈健康、平安、万事如意,祝愿您们友谊永存! |
留言人: | li sd | 留言日期: | 2010/9/1 10:40:23 | 回复数量: | 9 | 查看/回复 |
标题: | 《延安行专辑》留言 | |||||
留言内容: | 这是我收到的一封来信,转给各位看看。 其中提到的左方,是左漠野的女儿,她妈妈是国内部的田林,她也在国会街26号生活过。 李三达 您好,李三达先生, 对不起,您不认识我。我是您的朋友左芳的发小,我的名字是李娜娜。很冒昧地给您写这个邮件的原因是当我读完你们网站上的有关延安时期老新华社的故事,以及新华社跟随中央转战陕北最后到达北平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我。因为,我逝去的父亲也曾在1938年在延安清凉山上的新华社工作过。后来又转到新华广播电台任教导员。他在世时对他那段经历很少对我们提起,但他确实跟我说过他在转战陕北时,晚上拉着毛驴尾巴边睡觉边行军,东渡黄河的经历,正如你们的回忆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你们的网站发表的文章中的史料太珍贵了,其中里面提到的许多人名,非常熟悉,我父亲在世时经常提起。我还把你们的这个网站转发给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也是我父亲的朋友,他的中文名字是李敦白 --- 一位在中国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人。因为他在延安时和我父亲曾在一起工作,后来解放后和我父亲一样在广播事业局工作。 最后,向你以及你的所有新华社子女们表示我的衷心感谢,谢谢你们第一次用这种方式把我们父辈的伟大经历记录下来,供我们后辈怀念祭奠。总之,我们都是新华社的后代,(我父母给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起名就是李新华)。 现在,我们虽然年龄已过花甲,但老新华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 谢谢你们了! -- Nana L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