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人: 小嫩 留言日期: 2012/4/2 21:24:08 回复数量: 0 添加回复
留言内容: 延安专集照片真不错。拍得专业,制作也专业。 虽然去过延安,但没有这样鸟瞰过全景,开眼。

留言人: li sd 留言日期: 2010/9/1 10:40:23 回复数量: 9 添加回复
留言内容: 这是我收到的一封来信,转给各位看看。 其中提到的左方,是左漠野的女儿,她妈妈是国内部的田林,她也在国会街26号生活过。 李三达 您好,李三达先生, 对不起,您不认识我。我是您的朋友左芳的发小,我的名字是李娜娜。很冒昧地给您写这个邮件的原因是当我读完你们网站上的有关延安时期老新华社的故事,以及新华社跟随中央转战陕北最后到达北平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我。因为,我逝去的父亲也曾在1938年在延安清凉山上的新华社工作过。后来又转到新华广播电台任教导员。他在世时对他那段经历很少对我们提起,但他确实跟我说过他在转战陕北时,晚上拉着毛驴尾巴边睡觉边行军,东渡黄河的经历,正如你们的回忆文章中提到的那样。你们的网站发表的文章中的史料太珍贵了,其中里面提到的许多人名,非常熟悉,我父亲在世时经常提起。我还把你们的这个网站转发给我的另外一个朋友,也是我父亲的朋友,他的中文名字是李敦白 --- 一位在中国工作了近半个世纪的美国人。因为他在延安时和我父亲曾在一起工作,后来解放后和我父亲一样在广播事业局工作。 最后,向你以及你的所有新华社子女们表示我的衷心感谢,谢谢你们第一次用这种方式把我们父辈的伟大经历记录下来,供我们后辈怀念祭奠。总之,我们都是新华社的后代,(我父母给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起名就是李新华)。 现在,我们虽然年龄已过花甲,但老新华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我们。 谢谢你们了! -- Nana Lee

序号 回复人 回复时间 回复内容
1 王枫(王小红) 2010/11/5 23:05:40 李娜娜的父亲曾是新华社的老同志,热烈欢迎她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写写回忆老一辈的文章,丰富我们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 李敦白的名字文革中在大字报上看到过,现在年龄一定很大了。
2 admin 2010/11/6 10:34:37 我也希望她和左方都能来,但没有她们的mail,还得让李三达去办。
3 王枫 2010/11/6 18:27:55 田林阿姨是否前一段曾在黄亭子住过? 请李三达转告我和admin的心意。
4 ci 2011/3/17 11:44:51 我们是一帮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新华子弟,受父辈的影响,对新华社有很深的感情,得知你们办一网站,大家纷纷浏览.
5 援朝 2011/3/17 19:40:23 田林阿姨还在吗?记得田林阿姨家有一女孩小时叫田田(甜甜?)我们家的相册里有她的照片。是左方?或是她的姊妹? 广播局和新华社原来就是一家。老一代都很熟。记得文革前我爸爸带我去过李敦白在广播局专家楼的家。记得有明朝的家具。 如可能,请五零代我向田林阿姨和左方问好。也感谢李娜娜给五零的信引起回忆。
6 新华社小字辈 2011/8/3 9:43:38 大家好,新华社前辈们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些小字辈来说太弥足珍贵了。对于你们的这些回忆,也是我们前进路上的动力和指南。在新华社生日即将到来之际,社里正在筹备拍摄一部社史的纪录片,我们正在千方百计寻找社史的相关资料。紧张的寻找之中欣闻该网站,希望你们能够给我们一些帮助。看到此贴的各位前辈们,或者是该网站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否在第一时间和我联系,不胜感激。 联系方式: 182*****791
7 小嫩 2012/4/2 21:19:30 再看了一次。田林阿姨还在吗?国内部工业组的老记者。我一直记得她的笑容。她个子不高,那时瘦瘦的,精干极了。有一次我妈妈在总编室值班回不来,她专门跑到我家来看我是不是按时睡觉了,像妈妈一样。
8 gyx 2012/4/3 21:36:55 网站《岁月留痕》栏目“咱爸咱妈--风采依然”中第1张第1排左1和第16张前排左3就是现在的田林阿姨。她应该还在。前两年国内部离退休老干部聚会时我曾见到田林阿姨,看上去身体还行,就是腿不好,坐轮椅了。

留言人: li sd 留言日期: 2010/8/27 10:28:26 回复数量: 6 添加回复
留言内容: 文中的斜体字实在看着太累,能换个字体吗?或者只加黑一下也好。

序号 回复人 回复时间 回复内容
1 admin 2010/8/27 21:21:10 已经把字体改成常规了,并加了下划线,你看咋样?还不知道人家作者是否乐意。
2 admin 2010/8/27 23:58:02 根据五零意见,把你文章中的引文改为加下划线,我觉得变粗体让人有突兀的感觉,且有喧宾夺主之嫌。你看如何,按你的意见办。
3 wang qx 2010/8/28 17:55:57 引文最好用不同的字体以和正文相区别,比如用楷体,记得我发给你的文档就是用的楷体(同一字号的字体中,楷体的显小,可以用大半号或一号的楷体字)。如果囿于技术原因无法用楷体,可以加粗处理,用斜体也凑合。最好不用下划线,因为按现在流行的版式惯例,一般没有这样处理引文的。
4 admin 2010/8/28 21:16:05 你的文章你做主。引文改成楷体。没有技术问题,只是我觉得小字号的楷体不好看,加粗就更难看了。
5 wang qx 2010/8/30 8:36:12 因为楷体字显小,引文中的楷体字号,可以比正文的字号大半号或一号。如果楷体不好看,你可以选用其他与正文区别较明显的字体。

留言人: admin 留言日期: 2010/8/16 3:01:43 回复数量: 10 添加回复
留言内容: 《延安行专辑》已经完成,网址如下: 请务必先看一下专辑的《前言》,浏览提示都在那里。 如果用笔记本看专辑中的3个图集,笔记本屏幕显示区的高度肯定要小于图片高度,台机如果屏幕小可能也够呛,所以请务必选择“全屏浏览”模式。方法是按键盘上方的F11功能键,再次按这个键可以切换到常规模式。它是一个开关键,可以在全屏和常规模式之间随时切换。我也做了一个加代码的“全屏”按钮,缺点是不能切换,要回到常规模式,必须同时按下alt键和F4键。所以只在《一道道山来》放了,位置在屏幕右上方。图集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每天都写了一篇短文。如果觉得在有背景图片的图集中看文字费劲,请点击屏幕左上方的“阅读全文”,这样可以打开一个无背景图片的界面来看。 大家对专辑有何意见,包括觉得自己的那张照片用的不好,要换成更满意的,以及发现什么问题、错误,都可提出来。时间限在下周末。如果届时没反馈即认为可以通过,就将在网站正式发布。 如大家还有此行拍摄的好的风光片,请贡献出来,还可以在专辑中再加一个风光集。 《找寻父辈足迹》,是目前收集到的照片资料,如果大家还有,可以继续提供,照片随时可以添加进去。 请启星看一下《找寻父辈足迹》中倒数第3、4张照片,这是新华社成立20周年的图片,我觉得一张是延安清凉山的窑洞,另一张是新华社在西柏坡的旧址,因为不敢确定,所以图片标题只写了“新华社旧址”。请帮助确认一下。

序号 回复人 回复时间 回复内容
1 wang qy 2010/8/16 10:59:57 《找寻父辈足迹》中那张夹在西柏坡图片中的窑洞旧址,是清凉山上的窑洞旧址,请更换。 (网址:http://www.bj-js.cn/we/ourhome/zjzt/zjzt-1/zuji/005.jpg)
2 wang qx 2010/8/16 16:01:23 看了《延安行》专辑,很不错,谢谢。 有些小的差错,得便可以改正: 总的感觉图文内容丰富,编辑略显粗糙,如再精加工一下会更好看。
3 jiang yy 2010/8/16 17:20:38 我和永和都看了,很好!你还要以给不去的人看看。
4 admin 2010/8/17 0:59:05 已经改过来了,位置也放在延安那部分了。
5 admin 2010/8/17 1:00:52 根据反馈意见,作品的结尾处小做修改。
6 admin 2010/8/17 1:03:02 谢谢你认真负责的意见,都改过来了。 你文章中的引语都改成斜体字,以示区别。如果觉得还不够明显,可以再加上下划线。 《找寻父辈足迹》中倒数第3、4张照片,启阳说其中一张是清凉山的窑洞,我觉得另一张是新华社在西柏坡的旧址,请你帮忙确定一下。
7 wang qx 2010/8/18 7:41:32 那个说明为“新华社旧址”的照片从房屋样式看,应该是西柏坡。 (网址:http://www.bj-js.cn/we/ourhome/zjzt/zjzt-1/zuji/049.jpg)
8 jiang yy 2010/8/18 18:36:23 一切你作主。我都没意见。
9 jiang xh 2010/8/19 18:29:38 只能看到前言。具体内容看不到。
10 admin 2010/8/20 1:45:44 我觉得是你机子的分辨率太低,因为图片很大,尺寸超过屏幕,所以看不到下面的内容。你可以把分辨率调高,就能看到下面的内容了。 网站首页右上角有“网站帮助”,里面有如何调高分辨率的方法。 也可以点击下面的网址: http://www.bj-js.cn/we/ourhome/other/help.htm 如仍不能看,再告知。

留言人: admin 留言日期: 2010/7/8 0:29:27 回复数量: 5 添加回复
留言内容: 《60年后重走父辈路》已经上网。word文档不能直接通过web页面浏览,制成网页后的布局与原文不同,脚注全部放在文章末尾。不过每个脚注都作了双向链接,即点击文中的编号,可跳转到对应的脚注,而点击文末的脚注编号,又可跳转到文中对应的标注处。因为脚注太多,或许个别链接有错误。如发现,请告知,以便纠正。文章的个别地方有一点点小改动。先斩后奏了。

序号 回复人 回复时间 回复内容
1 wang qx 2010/7/8 11:21:51 现在文章中的二级标题加粗了,一级标题却没有,看起来层次、逻辑有点乱,可能的话,还是重新设置一下,一级标题应该用更醒目的字体、字号。 文章中的引文,最好像我发给你的文档一样,用楷体或仿宋体,以便与正文区别。如果做不到,起码在引文前后加引号。 注解都放在文尾也是可以的,但字号最好比正文的小些。 以上供参考。谢谢!
2 admin 2010/7/9 0:56:39 从我这里看,标题层次很清楚,请看随mail发去的该网页截图。两级标题原本都用了粗体,现又把一级标题的字号提升了好几档,层次应该相当清楚醒目了。 引文都加了引号,因为改变字体的显示效果并不好。 脚注的字体也改小了。为醒目,标号都改成棕红色粗体加下划线。不满意还可以改! 顺便解释一下: 首页顶部和中部的菜单采用的是不同的触发事件,顶部需要用鼠标点击,打开的是一个新网页,中间的菜单只要把鼠标放在栏目名上,即可在其下的列表框中显示最多10个文章标题。如果该栏目的文章超过10个,要看完整目录,就必须打开目录页。有三个途径:点击首页顶部菜单的栏目名,点击首页中部菜单的栏目名(不是把鼠标放在栏目名上),点击中部菜单下面的“more…”。
3 wang qx 2010/7/9 8:48:29 现在这样可以了,谢谢。另有一个问题:在我的电脑上看,点开顶部的《往事如歌》栏目,里面只有5篇文章,页面中部的《往事如歌》栏目中文章题目虽多几篇,但双击后几篇标题,打开后都还是“太有才了”,不知何故?
4 admin 2010/7/9 9:41:57 原本就只有5篇文章。因为页面中部菜单默认显示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往事如歌》,为了不让人感觉中部空的地方太多,就加了几个空篇名。也希望大家能多写点儿与我们最熟悉的地方相关的故事。就此就向你征稿了。 既然给大家造成了误解,回头给改过来。 你是大笔杆子,忙里偷闲也给网站写点儿东西。譬如,你在车上给我们讲的新疆叔叔的事,就可以写一个短篇--老照片的故事。
5 wang qx 2010/7/9 13:01:52 有时间我会写的,放心。

留言人: lu fg 留言日期: 2010/4/30 14:17:41 回复数量: 0 添加回复
留言内容: 看了你们“走我们父母跋涉过的路”的照片,深感遗憾,因身体不适,未能加入你们的队伍。 发去07年9月我与启阳参加延安儿女团期间,专门走访父母曾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及在延安新闻馆大厅接受西安电视台现场采访的合影,供各位新华大院的院友们浏览。 壶口的相片与你的广角照片比,相差太大了。

添加留言(留言内容限定200字,如超出,可再留一条。)
请务必填写下列各项!
留言人:
留言内容:
[关闭窗口]